光明网:六大举措托起“双减”政策下教师“稳稳的幸福”
为了解“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作和生活状态,安徽省高校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日前对安徽省淮北市三区一县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开展多次座谈,从工作负担变化、政策实施满意度、政策实施认知度、工作认知、工作行为、身心健康等六个方面展开,多维度评价实施“双减”政策对教师的影响。
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双减”政策实施效果、课后服务质量表示基本满意,工作投入度和工作获得感较高。学段表现上,初中教师对“双减”政策实施效果和课后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较低,工作压力较大。受访教师认为,影响“双减”政策实施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现有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及政府配套措施的不匹配不完善等。比如,“双减”政策实施后,虽然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减轻了,但升学压力依旧很大。依据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六大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教师对国家“双减”政策的认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宣传引导,重点是提高全体教师对“双减”战略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认识。作为“双减”工作的一线贯彻者,应转换观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二是多措并举,切实减轻工作负担。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切实执行“减负清单”,建立教师工作负担的合理分配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学业负担监测网络平台,建立学业负担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对学生日常学习时间、课内学习情况、作业负担和考试情况等进行全面监测,并支持教师和家长及时响应。
三是改革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强化教师个人的进步幅度和过程性发展,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性,为教师增权赋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实施综合性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引导和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是完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获得感和创新水平。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构教师参与“双减”的工作机制和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双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个体差异。重点提高低职称、高学历、高教龄以及非班主任教师的工作获得感,积极听取和采纳其相关意见和建议,提高“双减”工作实施的满意度。
五是拓展社会资源,缓解在校师资压力。比如,建立课后服务师资库。除了各校根据自身师资情况,优选课后服务项目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应面向社会,招聘遴选合格的课后服务专兼职教师,纳入师资库,努力实现区域内优质课后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实施“教师+实习生+志愿者”模式,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校资源,组织一批师范生或有志于从事教育行业的高校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实习项目。依法保障教师待遇,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应按照课时数给予必要的劳务费,确保“双减”工作的持续性。
六是发挥好校工会“阳光驿站”作用,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针对调研发现的部分教师反映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症状,对教师的工作投入、工作创新行为以及工作效率产生消极影响的现象,学校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跟踪评估系统,提高其情绪调节能力,引导其合理释放工作压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河 通讯员 韦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