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十一届第四次会议第0172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农工党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关于推动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淮北市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抢抓部省共建技能安徽的机遇,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综合办学水平领先、社会服务能力强”的职业教育为目标,整合优化资源,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招生规模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为淮北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职业院校10所,其中高职院校2所,在校生1.7万余人,开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9大类65个专业;中职院校8所(含技师院校4所),在校生近2万人,开设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等14大类62个专业,基本涵盖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全市职业院校年均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2万余名,年均职业技能培训近5万人次。全市共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50家,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7家,市级技能大师工室26家。现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人,全国技术能手9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突破25万人。2022年我市获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激励城市,2023年,获批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入选全国首批学习型城市网络城市。
二、促进资源整合,推动职教集约发展
加强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和资金投入,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职教园区。先后投入近40亿元,在东部科教新城高规格建设占地2297亩的职教园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安徽省淮北卫生学校等3所职业院校进园区办学,撤销、合并中职学校5所,2023年8月,淮北卫生学校整体划归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依托职教园区先后成立了现代机电、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淮北市现代职业教育联盟等四大职业教育集团,集聚市内外中高职院校、15个政府部门、8个行业协会、8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职教集团和联盟平台紧密合作,集约共享师资、设备、实训基地等软硬件资源,省级成功立项“化工合成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淮北新能源应用技术产业学院”市域产教联合体,职教园区已建设成为省内一流、苏豫皖接壤地区具有特色和影响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可容纳学生约6万人。二是高质量推动达标建设。十四五以来,我市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安徽省淮北卫生学校、濉溪职业技术学校相继创建为省级A类优秀中职学校,淮北市树人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为B类达标示范学校,全市4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示范数占比达100%,其中省级A类优秀中职学校占比75%,居于全省前列。全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17%、生师比例为18.14:1、生均占地面积64.81㎡、生均校舍建筑面积40.38㎡、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7138万元、生均图书40.81册,6项主要办学指标明显高于国家标准。三是高水平实施“双高”计划。加快推进“双高”建设。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列入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培育建设单位,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获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已成功申报教育部“双高计划”学校建设单位,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已列入安徽省“双高计划”专业群培育单位,2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均达到部颁A类合格标准。建成高职专业学院5个、高职中专分校5个,构建起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型本科纵向贯通的职教体系。
三、促进专业调整,服务重点产业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一是制定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五年工作方案,根据《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淮北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结合淮北产业发展实际,印发《淮北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教职成〔2021〕33 号),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以职业院校达标示范建设为牵引,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和社会需求,优化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布局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整体效益,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服务。二是全力推进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以促进就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我市“五群十链”重点产业,引导中职院校优化专业布局结构,积极构建具有淮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目前,全市2所高职院校开设装备制造、生物化工、交通运输、医药卫生、资源环境、土木建筑、轻工纺织、食药粮食、公共管理、旅游、教育、新闻传播、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等15大类52个专业、62个专业点,2022年以来,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药膳与食疗、应用化工技术、化工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停办金融服务与管理、民族服装与服饰、小学教育、工业软件开发技术、移动应用开发、运动健康指导、连锁经营与管理、酿酒技术、生殖健康与管理、道路工程造价、装配式建筑构件智能制造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技术等12个专业。4所技工院校开设信息、机械、交通、电工电子、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服务等7大类27个专业、36个专业点,2022年以来,新增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运用、计算机动画制作等3个专业。4所中职学校开设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财经商贸、轻工纺织、农林牧渔、医药卫生、文化艺术、旅游、食品药品与粮食、电子与信息、教育与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2大类41个专业、53个专业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完成新一轮修订。2022年以来,新增“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美容美体艺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艺术设计与制作”等7个专业,停办“邮政快递运营”“服装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音乐表演”“绘画”“食品加工工艺”“计算机平面设计”等8个专业。中高职院校装备制造、机械电子、交通运输等第二产业在校生占比达70%,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日趋完善。
四、促进充分服务,推动更高质量就业
围绕国家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要求,打好拓岗位、精服务、兑补贴等工作组合拳。一是全方位政策引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形成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集聚产业人才推动“五群十链”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升级人才政策引领淮北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淮北市3.0版人才政策》等多项人才政策,编制发布《淮北市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目录(第二批)》,持续扩大人才政策享受范围。对来淮在淮就业职业院校及普通高校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面试补贴等政策支持,2025年以来,发放各类人才补贴资金460人次、440万元。二是保姆式帮扶助就业。依托乡镇、村社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通过电话联系、入户走访等方式,为职业院校及普通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推荐、创业培训、贷款扶持、公益兜底等“一生一策”精准指导。开展人才淮北行系列活动,举办“五宜淮北 相约有你”毕业生淮北行活动6场,550多名大学生参加,通过参观乡土文化产业及开展座谈会,与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互动,激发学子在淮就业创业动力,吸引更多毕业生来淮就业创业。三是优化招才用工帮扶机制。搭建求职对接服务平台,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深入全市1215家重点企业募集就业岗位,对招才用工需求常态化开展跟踪摸排,全部登记造册、动态更新、专人对接,提供4197个需求岗位,开展“一对一”招才帮扶,今年以来累计推荐求职简历2502份,举办线上、线下“2+N”、“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大型招聘活动360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169人,全力助推职业院校及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淮就业创业、追梦圆梦,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五、促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探索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模式,通过引进企业行业进校园、引进高技能人才进学校、引领职业院校进园区,推行校企双元育人,促进人才“按需”培养。目前全市8所职业院校与107家新兴重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比例达100%,4个案例入选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12家企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一是瞄准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开设新能源、应用化工等人才紧缺领域专业,职业院校近80%的专业对应省市重点产业布局。近年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增设了应用化工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5个,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获批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等中职院校与头部高新企业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专业6个,2023年省级认定优质专业7个、高水平专业群3个。二是围绕企业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实行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毕业与就业同步,把企业搬进学校,把课堂设在企业。职业院校与淮北矿业集团、市高新区、安徽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等80家企业合作,提供订单班及实习生。如京信电子、果力智能、国轩象铝等企业在职业院校设立“冠名班”,其中果力智能冠名班,已订单式培养AI技术方面学员150余名。实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主体联合培养”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如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淮北矿业集团合作,实施“名师高徒”工程,组建“师傅团队”,“高级技师”与学员签订“师徒结对培养协议”,开展了矿井维修电工、钳工、矿井通风工、瓦斯检查工等10余个工种,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1400余人。三是搭建共育平台,服务重点园区。如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化工园区的人才需求大、专业性强的情况,与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合作在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建设、技能培训、技术研发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建“应用化工产业学院”,组建“煤化工订单班”,共同编制无机化学校本教材和化学检验员中级培训等教材,管委会每年提供5万元专项奖学金并偿还基地就业生3年学费,已顺利完成化工产业学院两届招生工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企业精准对接。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认真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积极协调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高新区等相关部门,谋划制定淮北市职业教育十五五发展规划。主要内容:一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探索实施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遴选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各2-3所,举办4-8个综合高中试点班,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着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二是加强5所高职专业学院、5所高职中专分校建设,稳定五年制招生规模,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实施中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对接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集群,遴选1-3个优质专业,分年度、分专业有计划地开展中职本科对口贯通“3+4”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四是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新形态建设,围绕《淮北市东部新城核心区详细规划》产城融合建设目标,依托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和职教园区资源,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市高新区、市新型煤化工基地省级立项的“淮北新能源应用技术产业学院”市域产教联合体、“化工合成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培育建设项目为牵引,建设培育1个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培训考证功能于一体的省级以上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公共实习实训基地。五是持续推进“双高”“双优”建设,支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专本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分院,争创1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1-2个高水平专业,争创1所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2-3个优质专业。六是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完善校本大数据中心,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促进人工智能助力职业教育变革,持续推进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濉溪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标杆校建设。七是紧紧抓住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契机,建立健全共建共享、人才培养、服务发展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师、实习实训等关键要素优化建设,突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淮实习就业率,着力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赋能淮北经济产业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