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十一届第四次会议第0113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房丽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爱特殊需求儿童,稳步推进淮北市普特融合教育发展”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政策保障。市教育局等7家单位联合印发《淮北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淮教〔2022〕67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按照《行动计划》持续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健全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联动工作机制,开展残疾儿童受教育情况定期核查工作。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收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申请增设市特殊教育学校附设中专班,为残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了专业保障。成立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和市特殊教育资源管理指导中心,各县区也相应成立了县区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加强了对我市特殊教育的统筹指导和科学管理,整合我市特殊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我市特殊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环境。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每生每年6000元。《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利用中央特殊教育专项资金及教育附加200多万元,提升市、县2所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市、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环境。为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室和部分功能室安装智慧黑板,加快了市特殊教育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提档升级。
(三)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安置。认真细致、精准摸清底数。教育、残联主动上门,逐一核实,切实做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调查登记、统计录入、建档造册,对未入学名单进行核实,查缺补漏,全面掌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和残疾情况,形成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台账。逐一分类,做好教育安置。在精准摸底的基础上,我市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落实“一人一案”,采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逐一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安置工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年龄与义务教育入学年龄相同,因身体等原因需缓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可以免学。动态监测,完善系统信息。我市教育部门积极督促指导县区健全招生入学工作联动机制,会同残联按照“精准核查、科学评估、分类安置”的原则,对监测系统中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基本信息进行逐一核查,摸清具体情况,分类安置。按时完成了已有数据初核、安置入学结果登记和补充数据的核对安置及入学结果登记。对已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及时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为其建立学籍,确保监测系统和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一致。强化指导,加大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和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的指导,提升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就招生入学的政策、流程以及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好答疑解惑,积极动员残疾儿童少年家长送孩子入学,依法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益,我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二、工作经验和特色亮点
(一)普特融合职特融通。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创设融合教育环境,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安徽师范大学附属烈山学校开展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手拉手活动,让特殊孩子走进普通学校,融入普通孩子,共同学习,共享活动乐趣,让特殊孩子不“特殊”。遴选和推广融合教育教学案例,我市宋兰玲老师的《普特融合 共享蓝天》获首届全国融合教育教学优秀案例。我市还积极探索融合教育新途径,组织骨干教师赴山东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等名校学习探讨新形势下的融合教育开展。自2023年以来,我市已组织开展2届普校+特校市级融合教育研讨活动,进一步推动了融合教育工作的发展。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市工业和艺术学校烈山分校合作,开设中式面点、烘焙等课程,烈山分校双师型教师为中专班孩子教授职业技能课,提升了特殊孩子的实操能力。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定期走进烈山分校,与普通孩子共上一节实操课,通过职特融通,为残疾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淮北师范大学人才、师资、平台、品牌等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邀请淮北师范大学特教系专家定期开展特殊教育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素养,组织特教教师走进淮北师范大学,现场学习、质疑解惑,真正让专业成为教师能力的金箍棒。市特殊教育学校被淮北师范大学认定为大学生实践基地,为淮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学生提供交流、实践、学习的平台,同时也为特校补充了专业教师资源。我市高度重视高素质专业化特教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岗位培训工程、青蓝结对工程等,着力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通过校本培训、集中培训和远程教育三种形式,每年完成特教教师全员培训。市、县2所特殊教育学校还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安徽省皖北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研修班的培训。本着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的理念,积极鼓励教师投身学科课题研究工作,形成良好教育教学研究氛围,教科研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全市特殊教育已有3个省级课、7个市级课题顺利结题,2个市级课题在研。2024年,我市申报课题《五育并举融合共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实践研究》获2024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在安徽省中小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市有2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
(三)推动特殊教育教学优质化。认真落实“五项管理”规定,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程超市”选择课程,让特殊孩子享受到普通孩子一样的课后服务,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了,家长的负担也减轻了。市特殊教育学校还实行了每周五下午大走班制,让这些特殊孩子在大走班中学会合作,学会交友,学会感恩。积极探索并扎实开展系列特色课程,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育人方式,根据残疾孩子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课堂教学方案,因人施教,形成“一生一案”。“个性化”大课间模式下的“一班一品”,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制定分层教育目标,创设主题实践活动,丰富育人载体,探究铸魂育人策略。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学,系统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标准落地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强化课程改革理念和改革总体要求的研修交流。
(四)素质教育推进特殊教育特色发展。全面开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特色课程、艺体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我市走出了一条“亮点凸显、特色发展”的特殊教育新路子。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丰富艺体活动内容。积极探索开展艺术、体育课程。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作品、实践工作坊评选活动,我市特殊教育的4个工作坊分获省二、三等奖。民族陶艺、民间剪纸、纸浆画三个特殊教育项目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在市第七届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市青少年科技航空航天锦标赛、市首届残疾儿童少年趣味田径运动会中,市、县2所特殊教育学校的选手分别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充分展示了我市特殊教育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中丰硕成果。
您提出的关于“关爱特殊需求儿童,稳步推进淮北市普特融合教育发展”的提案,非常中肯,也非常及时。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把融合教育纳入淮北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跟进并指导随班就读、逐步创建融合教育示范校作为推进融合教育工作、促进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工作部署,细化工作举措,不断提高融合教育水平,促进特需少年儿童更好融入社会生活。
二是提升特殊教育教师融合教育专业素养。在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设置中增加融合教育专题内容,学校(幼儿园)定期开展科普讲座、专业指导等,加强对承担融合教育工作普通学校的巡回指导、教师培训和质量评价等工作。
三是强化指导,加大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和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的指导,提升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就招生入学的政策、流程以及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好答疑解惑,积极动员残疾儿童少年家长送孩子入学,依法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益。
最后,衷心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