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教育局对淮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JY088号建议的答复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4-09-11 16:17 字号:

尊敬的贺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问题与建议

诚如提案中所述,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程度不深,企业参与热情不高,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本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匹配度不高,在淮院校毕业生留淮就业创业率低等方面的问题。现就提案中提出的建议回应如下,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把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增进民生福祉的着力点,在创新上发力,在改革上攻坚,积极为推进淮北“五宜”幸福城市建设赋能加力。2022年淮北市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荣获省政府激励表彰(第1名),省教育厅奖补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及省级资2971.9万元。

一是持续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相继出台《淮北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淮北市职业院校“专业对接企业、院校对接园区”双对接活动实施方案》,对接服务“五群十链”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优化调整中、高职专业结构和建设方向,2023年中职学校梳理招生专业45个,新增机电汽修类等5个专业,停办财经商贸类等11个专业,高职院校梳理招生专业49个,新增化工类等4个专业,停办文化艺术类等10个专业。修订完善《淮北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全8所职业院校与省内107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4所院校入选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学校,12家企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和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投资规模达500万以上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33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35个,4个案例入选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年培养1.2万余名毕业生走向社会,众多毕业生就业后快速成长为各行业的“金蓝领”。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现场工程师和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组建淮北现代职业教育联盟1个、职教集团4个,行业企业参与数量及院校所占比例均位居皖北前列。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以上支持淮矿集团投资举办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企业办学典型做法被安徽教育工作情况采用,得到省人大谢光祥副主任肯定批示。落实税收优惠政策,2022年为产教融合企业减免税费2750.63万元。2023年,会同市发改委制定《淮北市建设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淮北市获批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二是着力示范创建,提升育人质量以推进部省共建技能安徽为抓手,投入近20亿元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扎实推进职业院校“双高”和“双优”建设。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立项安徽省高水平专业群培养单位。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濉溪职业技术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A类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建成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市级公共实训中心。实施特色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机制,培育遴选特色学徒制试点学校3所。推动X证书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X证书师资培养培训和绩效分配制度,促进岗课赛证融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实现高质量升学就业,全市8所职业院校近万人次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建成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3+3+2)贯通培养体系,中职在校生达2.4万余人,高职院校在校生达1.6万余人,应用型本科院校淮北理工学院2023年在校规模突破8千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显著增强。

三是坚持德技并修,夯实内涵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举办首届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赛,将理想信念、工匠精神、质量意识、信息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濉溪县职业技术学校入选全省“三全育人”培育示范校,2个系部、2个工作室入选省级“三全育人”典型学部、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育建设单位,3个案例入选安徽省职业学校教学创新和思政课典型案例。多次承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20多名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多次淮海经济区四省十地市“淮海职教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成绩优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孙福均,实习期间代表企业参加长三角地区服装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在职业院校蔚然成风,彰显了职业院校技能育人的生动成果。

四是深化“三教”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校企“高水平专业教师”互聘机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与行业技术规范实现联动融合。近年来,1部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人获评“全国先进个人”,7部教材获首批“十四五”省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立项;立项推行7门课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获批3个国家和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2023年,60位教师在国家和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国二4人、省一8人、省二23人、省三35人),2门课程课程获评省级在线精品课程。职业院校充分挖掘师资、场地、资源等优势,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职业教育资源,走进社区,走进车间,为企业员工提供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我市职业院校年均培训近5万人次,为提升技能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会同市人社局、市经信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学生在淮实习就业的实施意见》(淮人社〔2022〕22号),邀请市就业部门专家创业辅导培训、举办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开展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观念、 面试礼仪、应聘技巧等培训,引导毕业生科学规划就业方向、积极留淮就业创业。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2023年全市4个职教集团8所职业院校走访企业406家省内218家省外188家,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20余份,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拓展实习就业意向岗位约500余个。精心调查收集毕业生求职意向和企业的招聘岗位信息,开展线上线下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和就业政策宣讲活动42场,点对点将就业信息推送到毕业生手中,提升人岗匹配精准度和实效性,积极引导毕业生留淮实习见习、就业创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服务2所高职院校,2023届毕业生6056人,初次就业统计5365人,就业率 88.59%,其中升学543人,直接就业 4822人。直接留淮就业1403人,占比29.1%,比去年降幅较大,原因为2022家社招生基本为淮北户籍学生,直接留淮就业。6所中职院校(含技师学院2所),2023届毕业生6119人,初次就业统计5698人,就业率93.12%。其中升学3957人,直接就业1741人。直接留淮就业1610人,占比64.56%,比去年增长3.69个百分点。

六是强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中高职培养体系,首批建成1个高职专业学院、3个高职中专分校。按时按质完成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整改任务,4所学校全面完成整改销号任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紧密对接省市“十大新兴产业”“五群十链”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实施企业链长制、院校链长制双链对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共建应用化工产业学院”、与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建新能源应用技术产业学院”、与中煤远大淮北建筑有限公司共建“装配式建筑技术产业学院”;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濉溪职业技术学校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新模式,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出台《关于深化市校合作的实施意见》(淮政办〔2023〕10号)“共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基地等九个方面,发挥在淮高校、省直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平台优势,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融入长三角、淮海经济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3年与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深入开展交流合作,经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批准,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组建的安徽(淮北)高等研究院即将在淮落地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建议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实际,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契合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判断,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党的二十大对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越来越突出、实践要求越来越明确、规律认识越来越深入,主要集中体现在“1+3+3”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其中“1”,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的“要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是总书记继“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之后作出的又一个带有总括性、指导性的重大论断;第一个“3”,就是总书记 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三个重大战略举措;第二个“3”,就是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建设包括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是职业教育更好融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三个重要努力方向。

  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当前我们肩负四大任务。一是完善管理体制。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和教育观,推动职业教育建设发展全面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规划、政策体系、议事规则、预算保障。二是健全职教体系。要树立科学的职教理念,有效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三是提升内涵质量。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系统推进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四是增强服务能力。要深化四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塑造四像(学校像企业、教室像车间、教师像师傅、学生像学徒),实现四在(课程上在车间里、作业写在产品上、知识长在技能中、质量体现就业上),全面增强服务我“五宜”幸福城市能力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市委党代会精神,聚焦五宜幸福城市建设发展目标继续坚持打基础、创示范、建体系、抓共建、优服务、促发展的思路,积极构建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通的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重点推进项工作

一是全面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全面加强职业院校党建工作,积极实施“同心工程”,引导各院校民主党派成员扎实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汇聚发展合力。加强“三全”育人培育学校、典型学部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育建设。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打造思政课教师创新团队、思政课示范课堂,遴选课程思政经典案例。加强通识教育,夯实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坚持以赛促教,组织开展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班主任能力比赛、创业创新(职业规划)大赛,以大赛引领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   

二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中职,做强高职,推动中职、高职衔接式培养,高职和本科院校一体化贯通培养。协助市人社局、市经信局等部门做好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摸排调查,完善政校行企对话协作交流等机制,继续支持校企共建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谋划制定支持校企双制定向培养紧缺人才 促进在淮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建立校企双制定向培养紧缺人才制度,加快培养适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以订单培养、双师指导、新型学徒等为抓手,引领校企深度融合,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吸引集聚在淮院校毕业生留淮就业

三是构建职普融通发展新格局。从三个维度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延伸“长度”,即职业教育向下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向上延伸到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积极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互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拓展“宽度”,即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初、高中毕业生,也培养培训在职和待业人员,与技能培训体系融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加厚“密度”,即职业教育充分满足广大青年的就学、就业、升学需求,实现个人的自主选择,与个体多样化需求。选1-2学校试办综合高中班,探索实施职普融通教改模式,举办高职专业学院或高职中专分校,扩大“3+2”“3+3”贯通培养,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对接服务“五群十链”重点产业,加快职业院校专业优化结构、改造升级,探索实施校企“双导师”育人机制。推动融入长三角、淮海经济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经验,探索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机制。按照 “四象”“四在”“四接”示范要求,培育示范校夯实技能基础,提高技能素质。扩展X证书覆盖面,促进岗证融通、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

五是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完善市县(区)校三级宣传网络,抓好职业教育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典型案例、突出成就、成才典型宣传。指导各校开展劳模、工匠大师进校园活动。鼓励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积极留皖留淮实习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