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解读】市长戴启远谈制造强市、科技创新、“四送一服”、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工作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淮北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4-05 00:00 字号:

市委、市政府决定制造强市、科技创新暨“四送一服”常态化、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合并召开,主要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抓好结合转化,在新时代找准新定位,以新思想指导新实践,加快向制造强市迈进。

一、强化工业是第一支撑,为产业打造“钢筋铁骨”,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 。一要提升两大动能抓增量引进,打造新兴产业新引擎。坚持把“三基三千亿”工程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研究要透,行动要快,靶向推动,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要主攻前沿技术突破、高端产品研发,全力推进陶铝新材料市场化步伐。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建设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园,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市企合作、招大引强、引智引技,突出抓好100万吨碳基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抓存量优化,激发传统产业新动能。传统制造业是淮北的家底,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推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要围绕产业有地标、产品有品质、企业有品牌、行业有标准“四有”要求,紧盯市场、找准定位,加快运用互联网+制造、龙头+配套、存量+增量、集约+循环发展路径,以技术改造、智能化提升、新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等为抓手,培育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四个新优势”,促使“老树发新芽”。二要做强两大支撑扶优扶强企业这一主力军。加快培育龙头型、旗舰式企业,从政策、项目、资金、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狠抓小微企业培育成长,完善创业辅导、孵化培育、创业融资等一体化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丰富产业“毛细血管”,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立得住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骨干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制造冠军。做大做强园区这一主阵地。坚持以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特色发展为导向,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做强龙头、延长链条、完善配套。加快推进绿金科创大走廊建设工作,大力实施园区科技提升计划,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市经济开发区、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三区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高新基地等创新载体,集中力量把濉溪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国家级开发区。三要推进两大转向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向。在智能化改造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点”上开展机器换人,“线”上进行生产线和车间数字化改造,“面”上打造智能工厂和智慧园区,补课“3.0”、进军“4.0”。通过政策激励、示范引导,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模式,大力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由淮北产品向淮北品牌转向。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千方百计把资源“吃干榨尽”。树牢质量第一意识,坚持标准引领、品牌带动,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不断研新品、出优品、造精品,推进“品牌升级”“品质革命”,提升淮北产业、企业、产品新形象。

二、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为全面创新“撑筋拔骨”,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一要做好企业创新文章。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必须挑大梁,当主力。要成为研发投入主体。企业要破除 “小富即安”“稳扎稳打”思想,增强“不创新、就落后”“不投入、无发展”的忧患意识,把精力资源用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上,加大力度抓投入、抓研发、抓技改,真正做到以质量取得信赖、用品牌争得市场。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在持续创新中增强竞争力,带动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中小型创新企业快速成长。要成为创新成果运用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继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推进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建设,组建煤化工“1+2+4”平台等,打通科技与产业结合通道,集聚一批高端科技人才,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二要做好人才创新文章。各级各部门要付出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谋划真招实策,打出人才新政的“组合拳”,全面招揽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服务人才。依托淮师大和职教园区这个“富矿”,引导高校更加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鼓励大学生留在淮北创业创新,为其施展才华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发挥方正智谷、源创客、梧桐树等示范作用,建立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等众创平台。三要做好要素创新文章。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对上争取政策,完善自身配套政策,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支持。构建金融支撑体系,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和产业基金,形成金融资本与技术、产业、企业全过程全链条对接机制,重点扶持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的翅膀。要培育良好创新生态。注重优化政策供给,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为创新松绑减负,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动力活力。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创新服务质量,采取一切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旗帜鲜明保护知识产权,下大力气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尊重创造的创新氛围,让一切创新智慧充分释放,让一切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三、坚持服务是第一职责,为实体经济“舒筋活骨”,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源”。一要在精准精细上下功夫。企业帮扶之难,很大程度上难在企业发展的多元和多变。“四送一服”不可能沿用过去旧的帮扶模式“一招鲜吃遍天”,也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更不能靠“一刀切”的办法去解决差异化问题。要实现送去企业“想要的”,服务企业“需要的”,就要采取集中对接、专项对接等多种形式,理清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把企业反映的问题清单与方案措施清单,一个一个对表、一项一项核查,共性问题及时出台指导政策,个性问题“一对一”研究解决,实现企业服务的专业化、立体化和精准化。二要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四送一服”工作不是暴风骤雨,而是和风细雨;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风,要务求实效、注重长效。要把“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企业理念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常态化开展帮扶活动。对于帮扶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要持续跟进服务,加强协调调度,切实做到问题不解决不罢休、事情不办好不完事。各县区各部门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特色和品牌。三要在落地落实上下功夫。“四送一服”常态化,送是基础,服务是关键。服务好企业,就是要把企业的关注点,化作帮扶工作的聚焦点,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攻克阻滞企业发展、延迟项目进度的“拦路虎”。要坚持问题导向,集中精力解决好企业反映的问题,让企业对服务满意、对发展有信心。要充分利用好省里和市专家服务企业团队的力量,送理念、送政策、送项目、送要素,实现“干部走下去、问题收上来,措施落下去、服务跟上来”。要加强对各部门和县区的工作考核,对工作不力、拖沓敷衍的,要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拖了全市工作后腿的,要严肃追责。

四、坚持环境是第一保障,为深化改革“强筋健骨”,形成要素集聚“引力场”。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激活一池春水。继续压减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真正给企业营造一个和谐包容又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放”要放出真活力,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多证合一” “证照分离”“先照后证”,降低市场准入制度性成本,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繁荣发展;“管”要管的更科学,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载体,对政务服务大厅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实体大厅与网上大厅“双厅”融合,打破“数据壁垒”、攻克“信息孤岛”,融入全省“一张网”;“服”要服务得更贴心,推动“不见面审批”,实现政务事项“一网通办”,切实做到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二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树立一面旗帜。对企业家而言,宽松的创业条件、高效的政务服务、公平的竞争环境,往往比优惠政策更有吸引力。对政府来讲,减税政策、土地等优惠政策释放殆尽后,只有靠优质的服务才能留住企业。要把企业家当“家人”看,把企业事当做“家事”办,才能真正激发企业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专注谋发展、安心干事业。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保护和激发企业家创新热情,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坚决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三要转变工作作风,开启服务企业一路绿灯。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不良营商环境背后很多都是作风问题、观念问题。不能把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绿色通道”当作“应急通道”,有了问题才开绿灯,应该当成“日常通道”,确保服务企业一路绿灯。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力争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要持之以恒加强政风、行风和作风建设,主动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要充分发挥考核问责的“利剑”作用,对办事拖沓、故意刁难的工作人员,对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低下的单位,对吃拿卡要、向企业伸手的“害群之马”,要抓住典型、严肃问责,产生强大震慑,决不能让“门栓型”“鱼刺型”“血栓型”干部,破坏淮北的营商环境,影响全市的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