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 系列报道:从课堂到心灵,从笔尖到校园
—— 记濉溪县临涣中心学校优秀党员教师王静
在濉溪县临涣中心学校的校园里,总有一个步履匆匆却笑意盈盈的身影,她站在语文课堂讲课时深入浅出,坐在心理咨询室倾听时温柔耐心,对着电脑整理教案备课时专注认真。她是王静,15 年扎根教育一线,身兼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校园通讯员三职,是一位优秀党员教师,用热爱与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
让语文 “活” 起来
“语文既是认知世界的钥匙,也是守护文化根脉的长城,更是照亮文明传承的明灯。”
自2010 年走进濉溪县临涣中心学校,王静始终坚守语文教学一线。为了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她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让语文从课本里 “走” 出来,变成有温度、有活力的存在,不局限于课本和考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文化之广。
古诗文和散文教学中,她不搞死记硬背,而是指导学生用声音传递情感,在对课文朗诵中,对比不同强调的轻重、语调语气的起伏波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让孩子们对语文从“畏惧”到“热爱”。小说与戏剧单元教学时,她更是鼓励学生将课本经典改编成剧,《范进中举》中范进的癫狂与悲哀,《我的叔叔于勒》中家庭的虚伪与无奈,《变色龙》中警官的谄媚与可笑——都在学生的表演中变得鲜活起来。“语文是活的,要在笑声、争论声和表演中生根发芽”,她常说。
多年来,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比成绩更让她欣慰的是学生们对语文的态度。学生们学习语文不再只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而是主动阅读、积极表达、乐于创作。
一位学生在毕业留言里写道:“王老师,以前我觉得语文是负担,是您让我知道,语文里有山川湖海,有悲欢离合,有不一样的人生。现在我每天都想多读点书,看看您说的‘更大的世界’。” 这样的话,成了她坚守讲台的最大动力。
守护孩子的心
“幼苗破土而出,经历风雨,长成参天大树,但也需要阳光、土壤和耐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学业压力、人际冲突、家庭变故、自我认同……都急需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深知这一点的王静,主动扛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担子。可没专业背景的她,处处碰壁,为补短板,她自费买《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心理辅导技巧》等书籍,利用休息时间啃读;为学习先进经验,省、市、县有心理健康培训,她次次报名,笔记本记满了案例分析和辅导方法,遇到不懂的就追着专家、同行请教。
在学校支持下,她开设了 “心灵小屋”:面对因学业焦虑失眠的学生,她教对方写 “情绪日记”排解情绪;遇到和同学闹矛盾难过的孩子,她就组织小范围沟通会,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至今,王静已累计开展心理咨询超 100 小时,成功干预 11 起心理危机案例,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 14 场。有位留守儿童曾在信里对她说:“王老师,谢谢您让我知道有人关心我,谢谢您说我很棒。我会努力学习,变成更优秀的人。” 字里行间的信任,让她更坚定:“守护孩子的心灵,比教好一堂课更重要。”
笔耕不辍绘校园
除了教学与心理辅导,王静是一名学校生活记录者——校园通讯员。运动会上的拼搏瞬间、教研活动的思想碰撞、留守儿童之家的温馨故事,都是她笔下的素材。同事们常打趣:“有王静在,咱们学校的‘好事’藏都藏不住!” 她却笑着回应:“能把大家的努力和校园的美好写出来,被更多人看见,也是一种幸福。” 她写的通讯稿多次被市县教育媒体转载,成了外界了解临涣中心学校的窗口。
15 年光阴,日复一日的坚守、用心用情的付出,王静从青涩新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从专注语文教学到身兼数职仍游刃有余。获评“优秀共产党员”的领奖台上,她说:“作为党员教师,我的初心就是为学生服务、为教育奉献。我想做‘追光者’,把知识的光传给学生,把温暖的光带给更多人。”
她很喜欢一句教育格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15 年来,她用语文课堂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用 “心灵小屋” 点燃学生对生活的信心,用文字点燃校园的温暖与希望。这把火,她还会继续燃下去,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成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