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系列报道:爱专业 爱生命 爱身边人的教师
——记濉溪职业技术学校优秀教师李丽娜
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园里,李丽娜老师已经坚守在职教一线19载,她扎根于职业教育这片沃土,用专业教学践行育人理念,用爱心陪伴助力学生成长,用社会责任拓展教育沃土,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技能传承的播种者。
坚守教育初心,深耕专业教学
2006年大学毕业,李丽娜毅然选择了职业教育。当时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发展低谷期,生源不足、学生情况复杂、社会认可度低,许多同事相继转行,但她却选择留下。“职业教育的孩子不是‘差等生’,他们只是需要更适合的土壤。”这句话成为她从未动摇的教育信念。
作为一名汽修专业教师,李丽娜深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她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本地多家汽车4S店和维修企业,搜集最新的技术案例和岗位标准,将真实的工作场景引入课堂教学。她善于将枯燥的机械原理转化为生动的故障排查案例,把复杂的操作流程分解为可执行的操作步骤。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建立了对技能学习的信心。
多年来,李丽娜先后获得安徽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安徽省优质课一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指导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被评为市县两级“先进班集体”,毕业生因实操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但最让李丽娜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毕业后的反馈:“李老师,您教的故障诊断方法,我现在工作中还在用!”
用爱心陪伴,助力学生成长
李丽娜始终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肯定和关注,他们就像“野地里的百合花”,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和雨露,同样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2012年,李丽娜接手了一个特殊的班级,班里8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70%跟随爷爷奶奶生活,10%独自居住。为了让这些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感受到温暖,她组建了“互助小组”,周末主动留在学校,陪着不回家的学生聊天、做游戏;她还开放钳工实习车间,手把手指导学生练习技能,让孩子们在实操中找到自信。
学生壮壮刚入学时,因无人管教,养成了上课睡觉、迟到早退的习惯。李丽娜没有批评指责,而是每天清晨6点半准时到校,带着他和同学们一起练礼仪、晨读;课后一次次和他谈心,了解他的生活困境。半个月后,壮壮不仅改掉了坏毛病,还主动加入班委会,专业课成绩也从班级倒数跃升至中上游。
学生们亲切地称她为“娜姐”甚至“李麻麻”。学生小正曾因父亲突然离世而陷入抑郁,上课发呆、旷课逃学,不愿与人交流。李丽娜一次次找他谈心,在他父亲的葬礼上自掏腰包购买吊唁物品,带着同学们一同前往,用行动给予他支持。了解到小正喜欢汽修喷涂技术,她特意安排他担任车间管理员,陪他一起练习喷涂技能,带他到企业参观学习。最终,小正在淮北市喷涂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并代表淮北市获得安徽省技能大赛三等奖,毕业后顺利进入4S店成为技术骨干。“如果没有李麻麻,我可能早就放弃了。”每次提起李丽娜,小正都满是感激。
李丽娜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花,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晚,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静待花开。”这句话道出了她的教育理念——用耐心和信任陪伴每个学生成长。
拓展教育边界,传递生命关怀
除了教师身份,李丽娜还是淮北市红十字会的培训师。多年来,她始终坚持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守护生命的意识。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她主动学习应急救护知识,考取急救培训师资格证,将红十字精神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在学校里,李丽娜定期组织“应急救护进校园”活动,结合汽修专业特点,设计了“汽车事故现场急救”“机械操作意外处理”等特色培训课程。她用手把手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急救技能。为了让培训更贴近实际,她还邀请红十字会专家进校园,开展应急救护演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中掌握急救技巧。她所带班级近90%的学生都考取了红十字应急救护证书,不少学生还主动加入学校的“应急救护志愿队”,在校园活动中承担急救保障工作。
走出校园,李丽娜也是社区里的“急救宣传员”。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她都会参与红十字会组织的社区公益活动,为居民讲解老年人防跌倒、儿童意外伤害处理等知识,发放急救宣传手册,将急救知识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从职教讲台到红十字培训现场,李丽娜始终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要求自己,将教师的责任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她说:“无论是教学生修汽车,还是教大家学急救,本质上都是在传递一种爱——爱专业、爱生命、爱身边的人。”
如今,李丽娜依然躬身在濉溪职业技术学校的讲台上,继续着她的“职教梦”,把工匠精神传递给更多学生,把“技术成就未来”的信念种在每个学生心中。她说:“只要学生需要,我就会一直站在这里,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做职业教育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