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 系列报道:做互相成就的好伙伴
——记淮北市濉溪县第二中学优秀教师石如灿
在濉溪县第二中学高中生物实验室,总能看到石如灿老师与学生同行的身影:她手持自制学具,和学生一同做实验、分析数据;俯身调试显微镜,引导学生捕捉细胞分裂的细微变化;课间走廊里,她在草稿纸上勾勒解题思路,帮学生梳理知识逻辑。深耕高中生物教学17年,她以创新方法破解知识难点,用“培养能力、互相成就”的育人理念陪伴学生成长,在平凡教坛书写着温暖闪光的教育故事。
让抽象知识“落地生根”
“生物不是死记硬背的概念,是需要理解的生命逻辑。”这是石老师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她17年教学的坚守。面对高中生物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她拒绝“灌输式”教学,而是将知识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实践,既帮学生吃透难点、理解知识,更培养他们的探究思维。
讲解“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石老师设计“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项目式学习。她指导学生分组制作学具:研磨新鲜猪肝配制酶溶液,用盐酸、氢氧化钠调配pH缓冲液,搭配pH传感器校准,再通过氧气传感器与数据采集仪实时记录数据。实验中,学生严格控制变量,从数据与图形变化里,直观读懂“pH影响酶活性”的难点。
学习渗透作用时,学生常对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大小关系产生困惑。石老师另辟蹊径,引入力学分析: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蔗糖溶液与清水被半透膜分隔时,蔗糖侧液面上升至稳定的过程;再一步步引导:“液面静止时,水分子还在穿膜吗?”“是什么阻止液面继续上升?”待学生思考后,她再进行讲解:水分子扩散的动力是浓度差形成的渗透压,液面差会产生向下的静水压,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达成动态平衡——此时水分子双向扩散速率相同,但蔗糖侧渗透压更高,说明其浓度仍高于清水侧。这种具象化分析,不仅帮学生厘清知识点,更让他们学会“将微观现象转化为宏观模型”,实现从知识理解到能力提升的跨越。
做学生的“同行者”
“教知识不如教学生学知识的能力,当长辈不如做互相成就的伙伴。”这是石老师阐述的育人理念。在她眼中,每个学生都有潜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挖掘潜力、培养能力,而师生间的双向启发,互相成长的重要养分。
高三学生汪欣雨曾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知识困惑不已。石老师引导她用卡纸自制染色体学具:红、蓝卡纸代表同源染色体,粘贴基因符号,四合扣模拟染色单体与着丝粒。通过模拟有丝分裂,感知染色体行为与数目变化;尝试减数分裂,模拟“同源染色体配对、分离、交叉互换”等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减数分裂导致子细胞染色体减半、配子基因多样的原因。石老师又提问“两种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与亲代有何不同”,让她在组装、拆解学具中归纳规律,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构建认知,真正掌握探究生物规律的方法。
“学生的思考,往往能给我新的教学灵感。”在“细胞的能量货币——ATP”课堂上,吕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ATP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易断裂?能不能用模型模拟?”这个想法让石老师眼前一亮,她立刻调整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设计模型。学生用弹簧、乒乓球制作模型,更直观感受到ATP的实际结构,这个模型也被石老师纳入后续教学设计,获得同行一致好评。后来,考上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吕同学,特意微信向石老师汇报成绩并致谢:“高中时我是‘小透明’,只有您总回应我的想法,没有您就没有现在的我。”看着吕同学的成长,石老师既欣慰又感动:“你当年的想法,至今还影响着我的教学。我们就是这样,互相启发,一起进步。”
用热爱与责任暖人心
对教育的热爱,让石老师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2022年,她因感冒失声,医生建议减少用嗓,但当时正值高三生物复习关键期,她放心不下学生,便带着扩音器坚持上课。她提前将知识点整理成图文并茂的课件,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分享”的形式,加深同学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后,她还留在办公室,用文字为学生答疑,批改作业时对同学的错题详细写下思路解法。
学生们看在眼里,自发组织“安静课堂”:上课多听多看多思考,把问题整理好课后集中请教;有人悄悄送来润喉糖,有人在作业本上写下“老师您多休息”。“看到学生这么贴心,所有辛苦都值了。”石老师说。
如今,17年教龄的石如灿老师,依旧保持着对生物教学的热忱。她仍在实验室与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在课堂用巧思点亮思维,在陪伴中与学生双向成长。她以知识为灯、以爱心为桥,在教与学的双向奔赴里,继续书写着属于她与学生的温暖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