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学校”:养成教育赋能 诠释“五育”新内涵
——濉溪县孙疃中心学校探索乡村教育新路径
在淮北乡村教育的版图上,濉溪县孙疃中心学校的故事如同一面鲜明的旗帜。面对留守儿童占比超七成、家庭教育缺失、办学质量落后等现实难题,孙疃中心学校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课程创新和家校协同,探索出一条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等国家级荣誉,其教学成果《乡村教育区域一体化生态建构》获安徽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全国乡村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
从困境到破局:构建“大养成教育”体系
2008年,孙疃中心学校面临严峻挑战:留守儿童占比超70%,家庭教育缺位导致学生行为习惯散漫、学习动力不足,教学质量常年全县倒数,学生流失严重。学校通过深入调研,提出“养成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将传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拓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培育,构建幼儿园至初中十二年一贯制的育人体系。
学校围绕“自主、自觉、自律、自立”目标,系统设计“入校离校教育、仪式规则教育、班风学风建设、体育锻炼习惯、纪律卫生管理、仪表礼仪规范、家务劳动实践、社区志愿服务”八大核心场景,覆盖学生日常生活的全环节。《孙疃中小学一日常规》细化晨读、课间、用餐等场景的行为标准,从书包整理到文明用语均形成规范。
针对农村家长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学校成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志愿者常态化服务校园管理。通过家长学校、寒暑假大家访、评选“最美家长”等活动,推动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频共振。家长志愿者从疏导交通到食堂值日,以身示范规则意识;学生带动家长参与社区服务,家校矛盾显著减少,乡村文明风气逐步改善。
制度保障:五级管理与动态考核
无规矩不成方圆,习惯的养成需要制度规范、管理系统。为确保养成教育落地,学校建立“校长统筹全局——中层包保年级——班主任具体落实——学生自主管理——家长协同监督”的五级管理网络。学生会下设学习部、宿管部、体育部、宣传部、纪检部、卫生部六大部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管理过程,覆盖学生行为规范的全流程管理。宿舍内务推行“二十个一条线”标准,从被子叠放到牙具摆放均有明确要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互评和星级宿舍评选,宿舍环境焕然一新,成为全县观摩样板。
学校实施“日记、周推、月评、期结”动态考核机制,将卫生、纪律、学习等指标纳入文明班级评比。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通过反复抓、抓反复不断强化好习惯养成教育,让习惯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课程创新:校本教材与劳动实践
学校将教育活动系统化,开发特色校本课程。阳光大课间既是体育,也是德育,目标是“强身健体,报效祖国,奠基幸福人生”,活动融合跑操、武术操等形式,纪律与表现纳入文明班级考核,成为展示师生精气神的窗口。校务劳动既是劳育,也是美育,明确流程与标准,学生自主完成校园保洁、绿植养护、食堂值日等任务,体现劳动锻炼的乐趣和整洁有序的美感。
为了让学生“学有准则,行有标杆,做有成效”,孙疃中心学校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将系列化、特色化的养成教育实践进行整理,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养成教育》系列校本教材。包括《孙疃中小学一日常规》《孙疃中心学校九荣九耻》《孙疃中心学校内务整理二十个一条线》《班书》《孙疃中心学校养成教育读本》《学校爱心“长征”故事》等。五育并举,为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助力。
十余年深耕,孙疃中心学校教学质量跃居全县前列,学生行为习惯显著改善,家校共育模式成为区域典范。学校累计接待全国考察团300余个,出版专著《新素养教育》,完成省市级课题10余项。学校将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实践,推动乡村教育生态优化,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更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