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系列报道:援疆支教一生情
——记濉溪县教育局教研员吴彬
吴彬,46岁,中共党员,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濉溪县教育科学研究室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研员。2023年5月,吴彬前往和田地区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成为安徽省第五批援疆教师。
支教学校位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北麓,海拔1300多米,气候干燥,刚到支教学校,吴彬在生活、气候、饮食等方面有诸多不适,“万里援疆”是磨炼,更是考验。
承担了一年级和三年级的语文、书法、阅读、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任务,吴彬每周最多上课28节。
低年级课堂教学需要老师勤说,用嗓过度咽炎发作是常事,每周一到周五咽喉肿痛,周末好转,循环往复。援疆医生无耐地说:“等你回安徽休息两个月就好了”。对此,他毫无怨言,实在不舒服,就用“小蜜蜂”话筒坚持上课,大口喝水缓解疼痛。
吴彬的课大多安排在最后一节,上完课匆忙乘车赶回住处,经常是他一上车,汽车就关门启程。就是这样,吴彬从没有迟到、早退,从没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关注教情 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吴彬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18年,辅导多名老师参加省市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十余年来一直担任淮北市教师培训主讲教师,淮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2023年被安徽省教育厅授予安徽省首届优秀教研员称号。
吴彬充分发挥教学研究专业优势,针对支教学校教研活动“随意性”的问题,他提出“定时间、定流程、定主题、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指导学校统筹规划一个学期的教研活动,明确校本教研重点,让每一次活动有的放矢,让一连串活动有效解决一类问题。老师们高兴的表示,这样安排活动,能了解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对提高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吴彬认真观摩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针对课例做出教学诊断,带领老师们从课程标准研读、教材纵向分析、单元横向比较、教学内容选择等多个维度,对教学实践进行全面深入解析,提高支教学校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同时,通过“微讲座”的形式,引领支教学校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改革。
校本教研工作之外,吴彬还受聘为固玛镇第一中心小学思政教研员,面向全体老师进行题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施建议》的讲座。他积极参与支教学校“青蓝工程”,与青年教师韩秀萍师徒结对,开展教学诊断、理念解读、打磨课例等活动,助其专业成长取得长足进步,韩秀萍老师三次代表学校参加县级教学展示活动,均获得好评。
关注学情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于2022年建校,由固玛镇第二中心小学、固玛镇第二寄宿制中学、固玛镇第三寄宿制中学三所农村学校合并而成。
“首先要让学生热爱学习,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孩子在家自学,吴彬联系濉溪县城关中心小学捐赠了100套汉语拼音学习卡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吴彬联系了濉溪县三所学校,向支教学校捐赠《青少年读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图书200余册。他组织学生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开展“石榴花”小小少年讲故事系列活动,开展儿童诗、民间故事、儿童故事等系列趣味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走进文化知识的殿堂。
一次讨论“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问题,学生们不约而同回答“不喜欢夏天”,理由是“夏天太热”。是啊,缺水的沙漠地带哪能体会玩水的乐趣,没有水的夏天是没有灵魂的,谁会喜欢?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吴彬在小学语文组倡导“环境再现、情境创设、语境演练”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文字呈现的环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学能用、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刚接新的班级时,他下课与学生多交流,和学生打成一片,一个星期就能准确叫出班里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支教一年级,为了让学生用好铅笔,写出规范的汉字,每个字他都一笔一划地教,不单单教书写技巧,还教观察、欣赏和评价,很多学生已经能快速地发现一个生字的高低、宽窄、主笔,铅笔字逐渐写得有模有样。
吴彬从来都不吝啬他的赞赏,总会从不同角度找出学生的优点。“真不错!”成了口头禅;竖起的大拇指,无数次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表扬的“小奖状”,贴上了学生的语文书。吴彬调侃自己说:“一名大叔老师,把小年轻表扬学生的套路都用了!”
“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奖品。”吴彬找出每个学生的优点,定期自费购买学习用品,作为奖励发给学生。他还预留几只铅笔,放在讲台上,留给忘记带笔的学生使用,学生每次用完都会还回去。
每天下课,总有一群学生簇拥着吴彬回到办公室,然后再蹦蹦跳跳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