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区山后学校:旧模式难破瓶颈 新课堂巧启智慧
烈山区山后学校,一场静默的课堂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乡村教育的面貌。2025年春季学期末,这所曾面临生源流失困境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以“三阶融合法”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整体成绩同比提升20%,用实践证明:乡土资源同样能浇灌出教育创新的繁花。
面对农村学生基础薄弱、家庭辅导缺位的现实,学校教研团队独创“分层奠基-项目赋能-在地生长”三阶体系。数学课堂将农具测量转化为几何实践,语文课用方言童谣解析古诗韵律,科学课带着学生观察山溪生态链……教师们把教材知识点“翻译”成田间地头的鲜活案例,让学习回归生活本真。更令人瞩目的是“小先生互助制”:高年级学生担任“学科领航员”,通过备课、讲解、答疑实现教学相长,既弥补师资不足,又锻造学生核心素养。
“我们不是简单复制城市名校经验,而是让课堂成为连接课本与土地的桥梁。”该校负责人指着墙上的“农时课程表”介绍,春耕时节参与劳动实践,秋收季节则将作物产量计算纳入数学应用题库。这种根植乡土的创新模式,使留守儿童占比超60%的班级焕发新生机,中考优秀率从32%跃升至58%。
该校的探索为农村教育突围提供新范式:当课堂突破四壁围墙,当知识生长于脚下热土,教育公平的阳光便能穿透城乡藩篱,在青山绿水间播撒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