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区山后学校:妙笔凝温情 卡片载厚谊
4月25日,烈山区山后学校六年级教室的窗台上,23张手绘卡片在春日暖阳中泛着温柔的光泽。这些承载着集体温度的“心灵处方”,正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关于互助与成长的动人故事。
三周前,六年级徐浩然同学因急性肠炎住院治疗。当班主任将这个消息告知班级时,原本喧闹的教室突然陷入寂静。“我们能为徐浩然做点什么?”班长赵雅涵的提问打破了沉默。在班主任引导下,一场名为“给徐浩然的23℃温暖”创意行动悄然展开——全班23名学生以“每日一卡”的形式,为住院的同学定制专属祝福。
翻开这些卡片,仿佛打开23扇通往童真世界的任意门。数学课代表用函数曲线绘制“康复进度条”,标注着“体温回归正常值区间”的幽默注解;文艺委员将《少年中国说》改编成打油诗,用荧光笔在句尾画满跳动的音符;素来沉默学生代晓月,用几天时间临摹了23种不同风格的“早日康复”书法体。最令人动容的是“错题本式鼓励卡”——学习委员将本周数学易错题整理成趣味漫画,附言:“等你回来当我的小老师哦!”
这场卡片接力逐渐衍生出独特的"疗愈哲学"。同学们自发组成“病房云小组”,通过录制短视频展示每日学习成果,每张卡片背面都藏着“成长密码”——有同学记录下照顾家人的新技能,有人写下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悟,更多人开始重新定义“朋友”的含义。
这场始于关怀的行动,最终演变成生动的生命教育课。如今教室角落的“心灵驿站”收纳箱里,不断有新的手写信件涌入——既有对患病同学的持续关怀,也有同学间化解矛盾的道歉信,甚至出现了低年级学生匿名投递的感谢卡。这些文字正悄然改变着校园生态,让“共情力”成为比分数更闪亮的成长勋章。
这场始于病房、终于心灵的温暖传递,不仅治愈了一个孩子的病痛,更让23个少年在创作与分享中,读懂了责任与担当的重量。当毕业季的钟声渐近,这些镌刻着童年温度的卡片,终将成为他们记忆长河中最璀璨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