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科研沃土 共谱跨学科新篇
4月9日下午,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围绕省级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跨学科整合项目化教学研究》展开专题教研,以国家一等奖课例《木兰诗》为研究对象,通过观课、评课与跨学科教学设计研讨,推动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彰显以研促教、以教兴学的团队凝聚力。
以优课为镜,解码经典文本的跨学科育人价值。活动中,教师们共同观摩了刘诗琴老师荣获国家一等奖的《木兰诗》课例。该课例突破传统教学框架,从“自称词分析”切入,通过“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等诗句中木兰的语言表达,挖掘其细腻的女性情感与刚毅的英雄特质,为人物形象分析提供了新颖视角。观课过程中,教师们深刻体会到:经典文本不仅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性别平等、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多元育人资源。
课后研讨环节,教研组聚焦“如何以《木兰诗》为蓝本设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展开热烈讨论。教师们提出可结合历史学科探究北朝乐府民歌的时代背景,分析木兰形象的文化渊源;通过绘制“木兰征战图”或创作动画短片,展现诗中虚实交织的叙事艺术;将“木兰精神”与当代青少年责任意识培养相结合,设计“新时代责任担当”主题实践活动。思维的碰撞让经典文本在跨学科视角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以课题为纲,凝聚团队智慧破解教学难题。此次教研活动是省级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跨学科整合项目化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推进。该课题立足“双减”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致力于将《木兰诗》《驿路梨花》等经典篇目转化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载体,通过整合语文、历史、艺术、生物等学科资源,构建“文化理解—实践探究—创新表达”的立体化学习路径。
以成长为愿,打造研究型教师共同体。教研现场,既有资深教师分享《木兰诗》教学的历史沿革与文化考据,也有青年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提出“AI生成木兰故事绘本”的创新设想。这种“老中青”协同攻关的模式,正是城关语文组构建“学习生态建筑师”“课堂创新探路者”“青年导师领航人”三位一体教师发展体系的缩影。
在融合创新中守望教育初心。从《木兰诗》的语言密码到跨学科项目的育人蓝图,城关中心学校语文组的教研实践,不仅是对“双新”背景下教学改革的积极回应,更展现了教育者深耕传统文化、赋能学生成长的责任担当。随着课题研究的持续推进,这支以研为刃的团队,正以专业尊严与协作智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锚定方向,为培养“博古通今、融会贯通”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城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