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长山路小学省级劳动课题经验成果分享交流
自课题申报以来,淮北市长山路小学积极创新劳动教育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满足少先队员发展劳动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此项课题主要从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协同联动,研究出创新型的劳动教育课题成果。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两年来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及全校师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逐步完善了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挖掘出一定的研究结论。
立足指导思想,紧扣时代脉搏。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项专门政策文件的发布,为推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强调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表明党和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并进一步指出了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以及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权利。正是在这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学校经调查走访、实践分析,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价值。另外,学校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围绕课题研究开设剪纸、泥塑、种植、厨艺等多种劳动教育特色班,并聘请校外辅导员进行专业指导。特色班的开设为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实施开辟了另一渠道,特色班队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纷纷获佳绩,为课题研究“结果”做好了“生根、发芽、开花”的充分准备。
建立劳动教育机制,开发校本课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依据《课标》及相关政策要求,学校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联动为体系,以培养少先队员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少先队员年龄特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内容结构,将校本课程根据年龄学段设计为三个部分,根据活动区域设计为三个篇章。依托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逐步形成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课程、生产劳动教育课程、服务性劳动教育课程,增强“劳动育人”校本课程的时代性,把“劳动育人”与“经典育人”相结合,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底蕴,提升劳动教育文化内涵,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落实劳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的特色化。
协同家校社联动,促进全面发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劳动教育实施机制,准确理解劳动教育的实质,打造一个全新的劳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打造一个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育人合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宣传栏、教学大楼走廊墙壁上悬挂着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校内广播、黑板报充分地宣传劳动教育,校园文化艺术节、元宵节灯笼展、劳动节技能大赛、端午节包粽子、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做到了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人人知劳动”“人人爱劳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劳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等,充分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开展日常家务劳动,传承劳动美德,弘扬最美家风;通过与校外农业、企业建立劳动合作关系,拓展户外劳动场所,开展一系列“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为少先队员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和生产劳动实践场所,在活动中铸就劳动品质,涵养劳动精神。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渠道,让少先队员有了更全面、更盈实的劳动体验,实现了全面育人的新时代教育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