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 系列报道:三尺讲台与一方舞台的双重奏
——记淮北市第五实验小学代若雯老师
舞台灯光如银河倾泻,当她开口唱出《左手指月》第一个高音时,台下评委不自觉挺直了背脊。很难想象,这位以专业歌手水准驾驭高难度作品的参赛者,日常身份是一名站在讲台前教授四年级学生的音乐老师——代若雯。近日,在“声动淮海”比赛的后台,我们与淮北市第五实验小学教师代若雯展开对话,听她讲述歌声里的热爱、讲台上的坚守。
从讲台到舞台:
一场自我重塑的冒险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来参赛。”代若雯擦拭着额角的汗珠笑道,“当老师很多时间都是在教课,自己的本专业学习的是声乐,很长时间没有展示了,很怀念比赛的过程,想锻炼一下自己。”
选择《左手指月》绝非偶然。这首歌需要演唱者在两个八度间自如切换,副歌连续高音被乐迷称为“灵魂试金石”。“教学就像这首歌——要有扎实的根基(低音),也要有触碰理想的魄力(高音)。我想让学生看到,老师也在不断攀登。”
音乐课堂:
让身体成为孩子的第一件乐器
作为音乐教师,代若雯的课堂从不拘泥于传统的跟唱模式。在《我是少年阿凡提》公开课上,她将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那堂课的尾声,她使用“身体乐器”进行示范——利用身体各部位发出声音,来为自己的歌声伴奏。
更精彩的环节在于引导学生创编。“我让学生们分组合作,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创编‘声势律动’,来表现歌曲中的开心、愤怒和自豪三种情绪。”孩子们创意迸发,有的用有力的跺脚表达对破坏环境的人的不满,用轻快的拍手传递解决问题的开心,还有的用舒展的手臂动作描绘故事的场景。
“当孩子们的身体‘听懂’了音乐的情绪,理解了歌曲的叙事,再开口演唱时,歌声便不再是简单的音符,而是充满了情感与故事的真实表达。”代若雯认为,这个过程真正实现了从“听音乐”到“懂音乐”再到“唱音乐”的升华。
星光与烛光:
音乐是点燃心灵的种子
对于代若雯而言,音乐不仅是专业,更是与孩子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她初到农村学校任教时,发现许多孩子对音乐几乎一无所知。“他们中有许多人连最简单的乐理知识都未曾接触,更不用说声乐技巧。但孩子们那一双双眼睛里,藏着对音乐最原始的好奇与渴望。”代若雯回忆道。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开始一点一滴地启蒙。她教孩子们认识音符,练习呼吸,感受节奏。令她惊喜的是,在这些零基础的学生中,她发现了许多被埋没的“天籁之音”。“有些孩子天生嗓音清亮,只是从未被倾听。他们像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被唤醒。”
最让代若雯动容的,是孩子们对音乐日益增长的热爱。为准备一场节目表演,她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排练。有一天,放学已近一小时,教室里依然歌声不绝。代若雯心疼孩子们辛苦,提议暂停休息,却听到一个孩子大声说:“老师,我们还想继续练!只要您教,我们就一直练下去!”
这句话,让代若雯看到了音乐带来的改变。“从不敢开口到主动要求加练,从羞怯到自信,音乐让他们找到了表达的勇气。”代若雯说。她带着这些零基础的孩子,一步步从教室唱到舞台,从沉默走到绽放。
从舞台上的星光熠熠,到讲台前的烛光微亮,代若雯在两个看似不同的角色间自如切换,并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她将自己的比赛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也将课堂中收获的感动升华为舞台上的艺术表达。
“音乐是我的母语,教育是我的耕耘。”代若雯说,“我愿永远做那个指月的人,不仅指引孩子们看见音乐这片璀璨的星空,更鼓励他们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