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系列报道:温柔托举的力量
——记濉溪县祁集中心学校孟丽老师
在濉溪县祁集中心学校,孟丽老师的名字总与温暖与坚守相连。16年教学生涯里,她用7年班主任的坚守,将青春倾注三尺讲台,她眼中的教育热忱仍未黯淡,心中对学生的关爱从未减少。学生们亲切唤她“孟妈妈”,这位在“教师”与“母亲”角色里全力以赴的追光者,用无数温柔细节,托举着学生的成长。
用心呵护
小青同学曾是被心理疾病困住的孩子,反复休学让她隔绝了外界的温暖与光亮,转入孟丽老师班级时,孟老师没有急于“纠正”,而是选择用一两年时光默默陪伴。
这份陪伴藏在日常点滴:课堂上,会用不经意的眼神给予鼓励;课后,轻声问一句“今天感觉怎么样”;作业本上,写下“慢慢来,你已经很棒了”的暖心批注。她从不说“你要快点好起来”,只陪着青同学慢慢适应校园节奏,今天能多听半节课,明天能主动交一次作业,都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小进步。
日复一日的守护终如穿透阴霾的光,熨平了青同学心里的褶皱。当青同学终于像普通孩子般自在欢笑、正常学习时,孟老师用极致的耐心,育出了一场教育的温暖奇迹。
用信任点亮自卑
小鑫同学的“过于懂事”,总让孟老师格外心疼。母亲重病、父亲年迈,家庭重担早早压在他肩上,让他收起天真,把自卑裹进内向的外壳,说话都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孟老师看懂了这份懂事背后的沉重,没有戳破他的敏感,而是用“信任”搭起成长支点。她让鑫同学当自己的得力助手,负责班级图书整理、纪律维护;又结合他的认真劲儿,推荐他成为学校升旗仪式的小旗手。
当鑫同学握着鲜红旗杆,在晨光中挺胸抬头,看着国旗缓缓升至顶端时,他忽然明白:自己不是只能默默承受的“小大人”,还能成为被需要、被看见的人。从低头躲闪到自信昂扬,那面升起的国旗,不仅照亮了操场,更点亮了他心底的底气。
包容叛逆
梦琪同学曾是众人眼中的“小刺猬”。母亲的强势与过度约束,让她用叛逆筑起心墙,在家不愿和母亲说话,在学校特立独行,对老师的关心也带着抵触。
孟老师用理解接住了她所有情绪。她从不强求梦琪改变,也不追问心事,在相处中传递温暖:课后聊她喜欢的漫画,见她衣服单薄就递上自己的外套,发现作业有困难就抽时间单独辅导。
不加压力的温柔慢慢融化了防备,梦琪从封闭疏离变得愿意敞开心扉,不仅学会打理生活,更懂得了如何与家人、同学温柔相处。
带泪微笑
学生的蜕变背后,是孟老师不为人知的挣扎。那段时间,自家孩子正处青春期叛逆期:白天在学校,她要化解学生的困惑、抚平成长伤口;晚上回家,还要耐着性子应对自家孩子的顶撞。无数个夜晚,她在“教师”与“母亲”的拉扯中濒临崩溃。
可每当清晨站在讲台,她总能收起疲惫,笑着和学生打招呼。她把满身疲惫藏在转身的瞬间,把最好的状态留给学生和家人。最终,学生的认可、家长的信任、孩子的理解,成了她坚持下去的勋章——这份双向的温暖,让所有辛苦都有了温柔的落点。
孟丽老师从不是“天生强大”的老师,她会累、会心疼自己,却始终记得初心:“每个学生都有困境,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华丽辞藻,只有藏在细节里的爱意。
这位濉溪教育战线的普通教师,用行动证明:好老师从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愿意捧出真心,用微光照亮学生前行路的普通人。愿时光对她温柔些,也愿更多人看见这份讲台后的坚守——正是无数个“孟丽”,让濉溪的教育蓬勃生长,让更多孩子在成长风雨里,遇见属于自己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