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系列报道:假如我是孩子 假如是我的孩子
——记淮北市濉溪路小学教师优秀教师单敏
自1997年踏上三尺讲台以来,单敏27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她长期承担班主任工作,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将无限的爱心与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其中。她基于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方法,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曾荣获“淮北市优秀班主任”、“淮北市诚信教师”等称号。
用爱心温暖学生,以耐心引导成长
在单敏看来,教育的核心是爱与关怀。她坚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心理状态,认为这是有效教育的基础。
学生小琪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他与姐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祖辈精力有限,疏于照管,该生经常迟到旷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个人卫生情况也较差,同学们因此不愿与他交往,学习成绩长期落后。面对这一情况,单敏没有选择简单的批评,而是给予了母亲般的关怀。她将小琪带回自己家中,耐心地帮他洗头洗澡,找出自己孩子干净的衣物为他换上。她引导小琪照镜子,鼓励他说:“你是个非常帅气的小伙子,如果能坚持讲卫生、守纪律,一定会成为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这番话让小琪露出了羞涩而喜悦的笑容。此后每周她都会抽时间接他到家中,持续帮助他整理个人卫生,同时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启发他的思维,还为他购置了新的学习用品。在她的持续努力下,小琪不仅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态度也明显转变,成绩稳步提升,成为班级中积极向上的一员。
班上还有个叫小硕的学生,性格孤僻,不善交流,经常不完成作业,不时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偶尔拿别人的东西,是许多老师眼中“难以管教”的学生。有一次,班长向单敏报告铅笔盒丢失,有同学怀疑是小硕所为。单敏于当晚进行家访,她发现小硕父亲因工作常年不在家,他与年过七旬、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庭依靠收捡废品维持生计。第二天,单敏找到小硕,温和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是个渴望学习的好孩子,没有铅笔盒很不方便,这个送给你,希望你喜欢。”当她把一个崭新的铅笔盒递到他手中时,小硕的眼眶湿润了,他低声承认错误,这是单敏第一次听到他认错。随后,单敏发动班内同学组成“爱心小组”,从学习和生活多方面帮助小硕,他逐渐融入集体,不仅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也逐步提高。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注重细节塑造班风
作为班主任,单敏深信“身教胜于言传”。她坚持用自身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她坚持每天提前到校,从未迟到;看到教室或校园内的纸屑,她会主动捡起;与学生交流时,她总是使用“请”、“谢谢”等文明用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守时、讲卫生、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单敏始终与学生共同参与。无论是大扫除中擦拭高处的玻璃,还是布置班级文化墙、设计黑板报,凡是学生操作有困难的任务,她总会亲手示范,与学生一起完成。她秉持公平、尊重、关爱的原则,经常自费为困难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和衣物。这些细致入微的努力逐步凝聚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她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优秀中队”,2023年更荣获校级“红领巾奖章”一星章集体。
创新班级管理方法,营造互助成长氛围
在班级管理方面,单敏注重方法和创新。她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积极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管理体系。
单敏在班内推行“一帮一、一盯一”互助学习机制,鼓励学生既成为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在学业、纪律、卫生、体育活动等各方面相互比较、共同进步,形成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班级氛围。同时,她坚持以少先队为核心,组织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比赛、跳绳比赛、讲故事比赛以及六一、元旦庆祝活动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在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
针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单敏总是给予更多关注。学生小豪在低年级时成绩较差,经常被同学取笑。单敏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这个学生自尊心强且有上进心,于是联合家长共同制定帮助计划。她在课堂上增加提问次数,课后加强辅导,并安排优秀生同桌互助。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豪成绩显著提高,学习信心大大增强。
面对班级中的“留守儿童”,单敏秉持“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的理念,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与关爱。她努力在班级内营造包容、互助的氛围,让这些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融入校园生活。班长高诗函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品学兼优、多才多艺,成绩名列前茅,正是这种关怀环境的受益者。
单敏始终以对教育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忱和对未来的信心,兢兢业业履行班主任职责。她把教育好每一位学生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开启着每一个孩子不平凡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