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系列报道:以美育心 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记淮北市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王麓然
她是孩子们眼中温柔的“美术魔法师”,是少先队活动里活力满满的“领航员”,是课堂上传递知识与温暖的“播种人”,她就是淮北市实验学校教师王麓然。从教以来,她始终以“立德育人”为初心,将美育与实践、关爱与责任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节,用行动诠释着“四有好老师”的模样。
融美育于少先队:让文化传承有温度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兼大队辅导员,王麓然打破了课堂边界,善用“少先队活动+美术”的融合思维,让美育与组织教育同频共振。她曾以少先队“文化寻访”主题活动为载体,带领五年级队员走进濉溪古城——不设固化的“绘画任务”,而是以“红领巾探索者”的身份开启体验:队员们触摸明清石板路的斑驳纹路,聆听老字号商铺里的红色故事,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指尖技艺,在马头墙下观察光影流转。
“老师,青苔的绿里藏着泥土的味道!”“银饰铺的火花像跳动的星星!”队员们的鲜活发现,成了最珍贵的创作灵感。回到校园后,王麓然将美术创作与少先队“文化传承小使者”实践结合:队员们用剪纸复刻古城门的飞檐,用水彩晕染石板路的晨昏,用泥塑还原老字号的招牌,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特的“古城记忆”。她牵头设计了“小小古城代言人”少先队项目,让队员们带着自己的美术作品,在中队会分享创作背后的文化故事,走进社区向居民讲解古城历史。这种融合,让美术课堂有了“组织温度”,让少先队活动有了“艺术色彩”,既让队员在创作中深化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更在实践中增强了作为红领巾的责任感与文化自信。
拓课堂于乡野间:让美育之光照亮童心
“同学们,咱们先把这朵剪好的‘祥云’贴在贺卡角落,再写上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这就是最特别的礼物啦!”在送教下乡的课堂上,王麓然手把手带着孩子们摆弄剪刀、彩纸,在她准备的自制“剪纸模板”上,福字、喜鹊、莲花等吉祥图案清晰明了,原本对剪纸陌生的孩子们,跟着她的节奏一步步上手,教室里满是剪刀开合的轻响与欢快的笑声。
这样充满温度的“行走课堂”,只是王麓然深耕美育的一个缩影,在课堂上她总把新课标理念融入课堂设计,不局限于教技巧,更注重用剪纸、贺卡这样的创作,让学生们感受传统美学的魅力,学会用双手传递心意。这份对教学的用心与创新,让她斩获2024年淮北小学美术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同时,她指导的学生也多次获奖。
做成长的同行者:让每个孩子都闪光
除了美术课堂,作为大队辅导员,王麓然更像孩子们的“成长伙伴”。她总说:“少先队活动不是‘走过场’,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六一”前夕,她策划了“我的节日我做主”活动,让孩子们自主申报“小项目”:有的孩子想组织“图书义卖”传递爱心,有的想办“环保时装秀”宣传垃圾分类,还有的想给校园里的小树“挂牌认养”。
为了支持孩子们的想法,王麓然陪着“义卖小组”设计海报、整理图书,帮“时装秀小组”收集废旧材料、排练走秀,还和“认养小组”一起学习树木养护知识。活动当天,每个孩子都成了“主角”,而她则悄悄站在角落,用相机记录下孩子们自信的笑脸。有个平时内向的孩子,因为成功卖出了5本书,激动地跑过来抱她:“王老师,我也能帮到别人啦!”那一刻,她知道,这些看似微小的活动,正在悄悄点亮孩子们的责任感与自信心。
用细节暖童心:让关爱浸润成长路
日常工作中,王麓然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细节里。班里有个学生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性格有些孤僻,上课总是低着头。她发现后,没有刻意“谈心”,而是在美术课上特意表扬他“线条画得很有力量”,还让他负责班级黑板报的“边框设计”。慢慢地,该生开始主动和同学讨论“怎么画更好看”,性格也开朗了许多。该生的奶奶后来特意找到她:“谢谢您,孩子现在回家总说‘王老师夸我了’,也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是王麓然常挂在嘴边的话。从教多年,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堂堂生动的美术课、一次次温暖的少先队活动、一个个贴心的小举动,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爱与美的种子。在教师节到来之际,这位“以美育心,以行践爱”的老师,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行动告诉我们:好老师,就是能看见每个孩子的光芒,并用自己的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