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系列报道:掬一束微光寻梦而行
——记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优秀教师金霞
1992年,金霞自淮北师范学校毕业后,进入淮北市聋哑学校(现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三十年来,她始终坚守特殊教育一线,以专业精神与深切关怀,助力一批批学生走向更自主、更有希望的未来。她曾获“市级优秀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市级教坛新星”等称号,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多次获一、二等奖,2017年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这些荣誉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付出与坚持。
细致入微,做有温度的班主任
金霞带的最多的年级是一年级。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什么都要从头开始学,对刚入学的听障学生而言,学校是一个陌生且充满挑战的环境。他们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要适应远离家庭的生活,班主任因此承担起了教学与照顾的双重责任。
学生小龙来自砀山,父母均为聋哑人。母亲两年前被拐,仅靠父亲一人勉强维持家庭。每次往返学校的路费及每月伙食费,对这个家庭是沉重负担。为确保小龙正常就读,金霞经常予以经济支持,并亲自送他上车、购票,再三嘱咐乘务人员,返程时提前联系其父亲接站。
小群是一名听力与颅骨均有缺陷的弃婴,由一对老人收养。了解情况后,金霞给予她更多关注:天冷加衣、生病送药,事无巨细。一次小群骨折居家,金霞每天晚间骑自行车前往为她补课,风雨无阻。老人深受感动,亲自到学校送来感谢信。
学生小燕颇具艺术天赋,金霞鼓励她学习舞蹈,使其成为学校文艺骨干,多次在省市演出中获奖。后小燕被社会聋哑人员诱拐,金霞积极配合警方远赴外地寻找,最终在阜阳将其安全找回。
以真情育人,做宽容有爱的陪伴者
面对行为习惯或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金霞始终以宽容与耐心相待。她注重沟通,不讽刺、不放弃,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通过表扬增强其自信。
学生子翔年龄较小,曾留级一年,仍不会写名字,拼音和汉字掌握困难。金霞从不催促,而是在拼音本上用红笔写好字母,带他一遍遍描红。一学期后,该生已能独立完成作业。这样的转变,凝聚着她大量的时间与心血。正是因为金霞这种潜心钻研业务、爱生如子的行动感动了她所教过的学生,学生们亲切地称她为“金妈妈”。
金霞注重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从细节入手,提醒学生添衣防寒、带蚊帐防蚊,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她所带的班级在校内文明评比中屡获高分,多次夺得“流动红旗”。在学校首届迎新艺术节暨文艺汇演中,她指导的节目《拔萝卜》也广受师生好评。与家长沟通时,她始终保持尊重与协作的态度,共同商讨教育方案,赢得广泛信任。
专注业务,做不断精进的教学者
2012年,学校开设语言康复班,金霞担任授课教师。面对发音训练重复枯燥、学生进展缓慢的挑战,她始终耐心示范、反复引导,即使嗓音沙哑也毫无怨言。
为保障康复连续性,金霞在暑期期间将学生接到家中辅导,不收取任何费用。问及原因,她说:“这些孩子的父母花费二三十万为孩子做人工耳蜗,孩子也承受了很多痛苦。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她认为,残疾孩子是“上帝派来的精灵”,而教育者的责任,是以专业知识与无私爱心,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作为教务副主任,金霞高度重视团队建设,主动分享教学资源,积极参与青年教师培养,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他们快速成长。
金霞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坚持以爱育人、以德立教,致力于帮助特殊学生实现自理、自砺、自立、自强。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不曾追求名利,只愿默默守护。她就像一束微光,照亮特殊孩子前行的路,也点亮自己作为一名特教教师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