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系列报道:在课堂里和儿童一起长成更好的模样
——记淮北市人民路学校优秀教师王思宇
“在课堂里和儿童一起长成更好的模样。”这是淮北市人民路学校优秀教师王思宇矢志践行的教育追求。从教十余年来,她以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创新的教学思维,将语文课堂打造成知识与趣味交织的乐园,用行动诠释着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先后荣获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徽省优秀青年教师、淮北市十佳青年教师等称号,所带班级获评市级“先进班集体”。
创新教学,让课堂“趣”起来
王思宇深知,儿童的世界充满想象,唯有打破传统课堂的枯燥感,才能让知识真正走进他们心里。
在古诗教学中,王思宇的课堂总是充满“诗画交融”的意境,粉笔在她手中仿佛被赋予魔力,轻转手腕便能勾勒出远山近水、古树繁花,悠扬的古典音乐随之流淌,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反复吟诵,稚嫩的想象与千年的诗意碰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教学境界自然达成。
讲授童话课文时,王思宇会将讲桌移至一旁,教室瞬间变身“小剧场”,学生们戴着自制的卡纸头饰,化身故事中的角色对话互动,欢笑声此起彼伏。那些藏在文字里的道理,如同春天的蒲公英,乘着笑声的翅膀,悄然扎根在每位学生心中。
秉持“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王思宇设计了一系列沉浸式教学活动:通过即时提问、观察记录、成果展示等多元评价方式捕捉学习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课后开展创意实践,将文字知识转化为手工作品、情景剧等生动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或热烈互动,或动手创作,在寓教于乐中掌握阅读方法与学习技巧,将抽象知识转化为鲜活体验。
凭借着充满活力的课堂设计,王思宇先后斩获华东四省区小学语文优课评选特等奖、淮北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等荣誉。但在她心中,比奖状更珍贵的,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以及课堂上发自内心的欢笑与成长。
包容鼓励,让课堂“勇”起来
王思宇的课堂,是一片包容的沃土,每一个奇思妙想都能在这里生根发芽。
在一次以“朋友相处的秘诀”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上,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小凡憋红了脸,小声分享:“我觉得朋友之间要说话算话,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话音刚落,就有同学指出与前面提到的“诚信”重复。小凡顿时耳红面赤,不知所措地望向老师。
“小凡说得特别对!诚信本来就是交朋友的‘金钥匙’。”王思宇笑着肯定,随即引导全班:“大家发现没有?不同表达可能藏着相同道理。小凡说的‘说话算话’和‘诚信’其实是‘好搭档’。现在挑战来了——谁能把这些相近的想法‘打包’,让秘诀更清晰有条理?”
一句话点燃了课堂,同学们分组讨论归类,零散的观点逐渐系统化,思维的条理性在互动中悄然生长。
这种“说错了没关系,说慢了不要紧”的包容氛围,让课堂成为勇气的孵化器。如今走进她的教室,总能看到高高举起的小手、此起彼伏的讨论,甚至偶尔“争执”的声音——孩子们深知,每一次开口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一个错误都是通往正确的台阶。
不断学习,让课堂“长”起来
“老师要跟着孩子们进步。”这是王思宇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她的行动指南。
课余时间,王思宇深耕教育理论,在教育类书籍与期刊的空白处圈画批注,记录创新教学的灵感;深夜的台灯下,她反复打磨教案,模拟课堂场景试讲,力求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教研活动中,她总是坐在前排认真聆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从专家同行那里汲取的智慧。一次邻校老师分享“小组积分制”后,她当天就结合班级学情绘制思维导图调整规则,次日课堂上便增设了“小组积分榜”,每周五为得分最高的小组颁发彩色奖状,学期末为累计奖状最多的小组授予“最佳小组”奖杯。这个会“生长”的积分榜,像磁石般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积极发言、互助合作、热爱劳动成为课堂内外的自觉行动。
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让她学会打破常规;孩子们的纯真善良,让她守住教育初心。在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里,没有生硬的教导,只有心贴心的陪伴与教与学的共同成长,王思宇与学生们,正用热爱与坚持,书写着一段段温暖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