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系列报道:”心灯长明
——市心理健康教育首席名师张晓燕三十年的逐光之路
张晓燕:高级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淮北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安徽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淮北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淮北市心理援助中心负责人,淮北市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淮北市精神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传统文化讲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出版专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发表多篇论文,参与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张晓燕老师,1974年出生,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还在淮北师范学校上学的她,是全校唯一的学生党员。1993年毕业后,她进入淮北市第一实验小学工作,1995年被调到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工作,2001年担任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团委书记。那段时光里,她总是坐在团委办公室里,倾听学生们的倾诉——有人为学业压力掉眼泪,有人因与朋友争执红了眼眶,这些带着温度的倾诉,像一颗颗种子埋进她心里:“如果能懂他们的‘心’,或许能帮更多人。”这份初心,成为她日后深耕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动力。
拓荒者的孤独与勇气
2008年,34岁的张晓燕终于等到机会,走进安徽省播健心理咨询中心,学习并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当捧着证书回到淮北时,她发现淮北的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片荒地:没有教材,没有范例,连心理健康课都被很多老师和学生视为“副科中的副科”。
第一次上心理健康课,张晓燕老师选择的课题是《做情绪的主人》,教室里四五十双眼睛盯着她,她准备的是情景剧:一个因考试焦虑撕毁试卷的学生,最终在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下学会调节情绪。张晓燕老师说,就在前几天,她去淮北师范大学,当看到淮师大的学生也在上关于情绪的课程时,她有一种恍若隔世的久违的熟识感。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学生情绪管理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那些年,她像个“拾荒者”一样搜集资料:从书店淘来书页泛黄的心理健康资料书,周末坐大巴去合肥观摩公开课,深夜在台灯下把央视心理访谈节目逐字转录成笔记。
2011年,淮北市教育局成立了淮北市张晓燕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作为首席名师和工作室负责人,张晓燕老师不断进取,先后取得了育婴师证、传统文化师资证书、催眠师证、家庭治疗师证等多项专业证书。在张晓燕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全体成员均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和家庭教育指导证书,多名成员积极提升自己,获得了催眠师证、萨提亚家庭治疗师证、结构式沙盘师证、团体辅导指导师证等。
2014年,张晓燕老师和学校老师合作参加了安徽省中职信息化大赛心理健康组,斩获省级一等奖;2023年参加作业设计大赛,获省级一等奖;近几年,工作室成员参加省级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选手均取得省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此外,张晓燕老师还撰写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等心理健康教育专著,成为淮北本土心理教师的参考范本。
永不关门的心灵驿站
“张老师,我爸妈又在吵架,我不敢回家……”一个暴雨夜,初中学生小雨蜷缩在心理咨询室角落,浑身湿透。这样的场景,张晓燕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她坚持义务咨询,手机24小时开机,周末也常被临时预约填满。近三年,工作室累计接待个案1600余人次。其中经典案例有,大三女生从抑郁辍学边缘重获新生,最终被保送至浙大;四年级学生陈某某从“问题学生”蜕变为“三好学生”,这些都见证了“耐心倾听+家校协同”的神奇力量。
“人家心理咨询师按小时收费,你图啥?”面对同行“抢生意”的非议,张晓燕始终坚守:“教育者的初心,是让每个心灵都能无负担地寻求帮助。”工作室年均开展公益讲座40余场,惠及家长万余人,成为市民口中的“心灵120”。
为顺应融媒时代,构建更立体的心理服务网络,工作室2024年联合淮北市传媒中心打造了“晓燕老师工作室”视频号、“听话好爸妈”抖音号,推出《青春期孩子的情绪问题该怎么破》《家长越示弱孩子成长越快》等短视频190多期。同时,张晓燕老师将读书会从线下延伸至线上,300余名成员通过共读书籍,形成了“自助—互助—助人”的成长闭环。
把阳光心理搬到乡村里
2011年深秋,张晓燕第一次去濉溪县乡村小学送教。二十多个留守儿童挤在课桌前,眼神里满是拘谨。她掏出提前准备的彩色卡纸:“今天咱们画‘我的秘密花园’,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当一个女孩在纸上涂满黑色时,她轻轻蹲下来:“这是夜晚的花园对吗?或许我们可以试试加点星光。”
从那以后,她的后备箱常备沙盘、绘本和心理游戏道具。14年来,工作室的足迹遍布百余所乡村小学。每次送教下乡前,张晓燕老师都会提前调研留守儿童占比、教师心理辅导能力等情况,定制“抗逆力培养”“隔代教育指导”等课程。在濉溪县蒙村小学开展“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团体辅导,帮助200余名留守儿童疏导了思念情绪。工作室开展多元送教形式,骨干教师示范授课100余节,培训乡村教师1000余人次。此外,张晓燕老师还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与二十多所乡村小学结对,定期回访评估,相关经验得到了淮北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推广。
抉择背后的星光
2016年,时年42岁的张晓燕做出了一个震动全校的决定:辞去淮北工业和艺术学校行政职务。作为当时校内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这个抉择背后是一场艰难的人生权衡。一边是科室管理千头万绪的行政事务,常常需要加班到很晚;一边是心心念念的心理健康教学事业,每一堂课的设计都需要深入钻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古训,在她的职业十字路口格外清晰。
辞职当天,校长望着张晓燕老师,惋惜地说:“你这是把人人看好的‘前途’,换成了实打实的‘辛苦’啊。”而她只是笑笑,带着几箱泛着油墨香的心理学书籍,转身走进了新校区尚未完全布置好的心理咨询室。
从行政岗位转身回归专业深耕,张晓燕老师完成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型。这一抉择不仅重塑了她的职业轨迹,更为后续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厚积薄发、屡创佳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团委办公室里的倾听者,到奔波在城乡之间的“心灵摆渡人”,张晓燕用三十年时光,在淮北这片土地上种下一片“心理绿洲”。她说自己最喜欢的场景,是送教下乡时孩子们追着车喊“张老师再来”,那声音像风吹过麦田,带着希望的沙沙声。而她知道,只要心灯不灭,总会有人循着光,找到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张晓燕老师在拍摄抖音视频“听话好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