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第一实验小学:把安全教育“种”进童年
课间铃声响起,淮北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走廊里,一群佩戴胸牌的学生穿梭在人群中:“跳格子注意脚下间距!”这些“学生安全员”是校园里独特的风景线——他们经过选拔培训,既能排查消防栓旁堆放的杂物,也会用童言童语化解同学矛盾,让安全教育从“教师管”变成“共同护”。
走进教室,后墙上一块贴满彩色圆点的“心情驿站”展板格外醒目。学生每天用红、蓝、灰三色贴纸标注心情,灰色贴纸会触发班主任的“谈心时间”。学生小林曾连续三天选择灰色,班主任王老师通过耐心沟通发现其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随即联系心理老师介入疏导。学校同步推出“情绪云图”,将班级情绪数据转化为动态图表,当某班出现焦虑情绪聚集时,沙盘游戏、减压操等团体活动便会及时开展。
每个班级的《安全记录手册》里,既有安全员记录的“雨天走廊湿滑隐患”,也有学生自主填写的“预见性风险建议”。一位家长在手册上留言:“孩子回家激动地说自己发现了消防栓问题,这种责任感比任何说教都有意义。”手册定期向家长开放,成为家校共筑安全网的纽带。
在班主任办公室,分层摆放的医药箱诠释着“安全最后一米”的细致:上层创可贴、碘伏应对轻微擦伤,下层应急联系卡直通校医与医院绿色通道。今年春季,一名学生意外摔伤后,从伤口处理到送医缝合全程仅用18分钟,这得益于学校每月开展的应急演练。
“安全不是捆住孩子的绳子,而是托举成长的云梯。”当安全教育化作墙上的色彩、手册里的笔迹、同伴间的提醒,学生们便能在守护中学会责任与规则。如今,该校的安全实践正让“生命至上”从口号落地为看得见的童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