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学校”系列报道:铸魂育人守初心 育残成才担使命
——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深化融合发展引领人生出彩
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1991年5月正式招生,至今已走过33年光辉历程。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怀支持下,淮北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稳步上升,全市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乘着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东风,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坚持促进公平、实现共享,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青少年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坚持尊重差异、多元融合,让残疾儿童青少年和普通儿童青少年共同成长进步;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十余载砥砺奋进。学校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安徽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安徽省教育教学研究先进集体”、“安徽省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安徽省第六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十佳优秀阅读推广案例'”、“全市教育先进单位”、“淮北市三八红旗先进集体”、“淮北市十佳美好校园”、“淮北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十余载春华秋实。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由单一的听障教育,逐步形成了涵盖培智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两端延伸、三位一体”的特殊教育新格局。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不含培智学前康复),在校就读听障、智障、孤独症学生共200多人(不含学前康复);学校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24人,二级教师6人,工勤人员2人,与建校之初相比,近十年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方位融合 精细化管理 学校高质量发展
精细化管理使淮北特殊教育工作者肩上有责、心中有爱、行为有尺、发展有标。对教师实行多元化多维度评价,积极开拓全方位、全员育人管理机制。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怀,践行经典,以“典”育人,以“典”启智、以“典”润心、以“典”培能,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学校建设与特色课程相融合。研发“情智·情趣·精彩·精致”课程,建设“1+N”校本课程品牌,打造书法疗育、经典诵读、传统陶艺、AI机器人等“新艺体”课程体系。以古诗品鉴、经典诵读等为落脚点,依托多功能阅览室、“诵读时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经典诵读课程特色。
学校建设与情智课堂相融合。探索情智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突出对学生社会适应性、康复及能力的开发。教研组成员深入研究培智教育教学并取得了2个省级优质课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利用微课+情境课堂模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师生学习榜样,检视自己,学会感恩,学会生活。
学校建设与多彩活动相融合。探索“党建+德育”模式,聚焦立德树人,规范学生文明行为。通过把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加以整合提炼为四大主题,系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感恩意识、环保意识、法治意识。
学校建设与启智润心文化相融合。情智的阳光充盈师生的心灵,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的营造,阅读者长廊、传统文化小广场、艺术长廊、教师的格言长廊……让无声的语言与有声的艺术“情趣”共生、“情智”相融;一生一案启“智”,一言一行润“心”,一诵一读修“身”,魅力校园启智培能,和谐校园润泽心灵。
分阶段提升 创新化教学 学校内涵式发展
积极落实《安徽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动计划》的要求,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主导下,2023年10月份,特殊教育资源管理指导中心和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先后成立,充分发挥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作为资源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推动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及家长对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需求,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了管理与交流的平台。
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不断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学校建有心理咨询室、多功能感官室、陶艺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残疾家庭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办学成果显著。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特色课程、艺体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三个方面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办学新路。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丰富艺体活动内容。学校依托淮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等优势资源,组织专家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充分解读,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实质与内涵,积极探索开展艺术、体育课程,分别在听障和培智两部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课程。美工、陶艺、立体丝带绣等工作坊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不仅成了扮靓校园的饰品,也成为兄弟特校之间交流互动的使者。2022年5月,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作品、实践工作坊评选活动,学校有两个工作坊获省二等奖,两个工作坊获省三等奖。2022年8月,学校凭借民族陶艺、民间剪纸、纸浆画三个项目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经典浸润书香文明校园。作为安徽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淮北特校以“品读经典、滋养人生、提升素养”这一市级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省级优秀阅读推广案例为依托,以“典”育人,以“典”铸魂,以“典”通心,关注重视特殊群体的阅读,在教学实践中丰富经典阅读内容,让“读经典传文化”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定心丸”,孩子有进步,家长有盼头。经典诵读,书香校园,家校携手,助力成长。
师生诵读国学经典,让先贤智慧润泽心灵。“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慢慢的,这些孩子发生了积极改变。孩子见到老师会主动打招呼了!虽然他们吐字不清,动作生硬,但每每见到老师和家长,总会微微鞠躬示意问好,孩子们在家里开始主动洗碗、拖地、给老人揉肩等等,孩子们的感恩心、孝心、爱心升起来了。礼貌和孝心成为了他们内在与行为约束的准则。以前孩子们来到学校门口总会乱跑乱叫,现在每天早上在校门口,陆续到来的孩子们会主动排好队诵读经典,这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会说了,敢做了,社交障碍逐渐减轻了,看着无数的奇迹在他们身上一点点发生,教师从家长眼神里看到了幸福、希望之光。
教师阅读专业书籍,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素养,更好为残疾孩子服务。
各班结合学校整体阅读风貌,设计创新,一班一品;亲子互动、师生身体力行,使读书日活动落地开花。诵读经典,践行经典,让每位残疾儿童都能放飞梦想。
关注传帮带 紧抓教科研 教师专业进步发展
“青蓝工程”——传、帮、带。学校给青年教师配备了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并签订了“师徒结对合同书”。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学“六个一”工程。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听课评课磨课,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教育科研——引、抓、促。本着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的理念,积极鼓励教师投身学科课题研究工作,形成良好教育教学研究氛围,教科研成果显著,近年来,已有3个省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顺利结题,2个市级课题在研。学校积极鼓励全体教师投身教学一线、总结教学经验、推广教学成果,教学科研蔚然成风。
教育教学——重、练、提。通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精品课等听、评、赛课活动,鼓励教师外塑形象、内练真功,真正为培养教师能力、提升教师素养服务,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整体优化。“重业务、练技能、提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2人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1人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获评“安徽省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人获评“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在安徽省中小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先后有2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20多篇论文、教学设计获省市级奖项;9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024年,淮北市第三届教科研成果评选中荣获5项大奖,其中一等奖2项。
实施新课程 适应新时代 学生最大限度发展
学校根据不同层次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制定出分层教育目标,创设主题实践活动,丰富育人载体,探究铸魂育人策略。通过晨会、班队会、课堂、大课间等可利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每周一重点”常规训练,使学生的言、行、做、学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受到家长的一致赞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提高了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受到了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爱护环境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个性化”大课间模式下的“一班一品”,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在2022年淮北市第七届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中,学生首次参赛,共有9人获奖;2022淮北市青少年科技航空航天锦标赛中,学校选派13位学生参赛,分获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特教、职教融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学校设计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符合残疾学生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展生活技能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融合探索。根据学生特点,学校为他们量身开设了汽车美容、中式面点和烘焙三个专业,并与烈山区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聘请该校业务骨干系统地为学生教授理论知识和实操课程,为这些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融合教育案例“普特融合、共享蓝天”成功获评教育部首届全国融合教育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