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烈山区梧桐路学校三迁 管窥烈山教育发展
烈山区梧桐路学校位于梧桐中路东侧泉山脚下,原名烈山区土型小学。最初的校舍在烈山区土型社区东南的一座庙内,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庙口”小学。由于房子是泥墙,桌子是黄泥制成的,凳子也是泥凳子,下雨时校园内到处是水和泥,再加上一群“泥”孩子和两腿都是泥的老师,又被戏称是“水泥小学”。即使是这样的恶劣条件,当时能进入学校上学的学生仍然是极少数家庭的孩子。那时全校仅有一位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兼带打铃。老师把铃的绳子加长,一直延伸到教室内,到了下课或上课时间,就用脚踩几下铃绳,铛铛铛的声音便响了起来,指挥着孩子们或安静或喧闹。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烈山区梧桐路学校有了第一次搬迁,泥屋变瓦房。学校搬到了烈山区土型社区菜市街附近。学校像个大车店,门窗都是木头的,桌子也是泡桐木做的。没有凳子,学生需要从家里自己带凳子。凳子要开学带过去,节假日搬回来。有的学生从家到学校要走两公里的路,很不安全,一般要走上半个小时才能到学校。这时候学校的老师多了起来,有民办教师也有师范毕业的公办教师。那时家长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学习,有的学生早上黑蒙蒙的就要起床上早学,睡意朦胧,脚下打滑摔跤的现象时有发生;下午放学老师还会加班,没有电灯,就用一种“汽油灯”照明,灯光发白刺眼,还有难闻的汽油味道。
到了1996年,梧桐路学校有了第二次搬迁,瓦房变楼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烈山区土型村已是烈山的一面旗帜,它的富裕有口皆碑。人民的生活好起来了,当地政府响应“为官一任、兴教一方”的号召,为学校重新建设了新校园。新建的校园面积近一公顷,南边和北边共建了两栋二层教学楼,是当时土型社区最高的建筑物。学校大门门楼高大漂亮,门楼的墙面贴上了紫红色的瓷砖,学校中间的水泥路面宽敞明亮,两边还有操场和水泥篮球场。教室都是标准教室,窗户不再是木头窗户,而是推拉式的合金窗户。教室内装上了日光灯,每逢阴天下雨的时候灯火通明。学校在当时先后被评为县级花园式学校,有许多外地学校领导和老师前来参观。学校又新来了许多年轻教师,没有了民办教师。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充满活力。每年的学生成绩检测,梧桐路学校的学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受到了学生家长和上级领导的好评。
时光荏苒,到了2015年,随着烈山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烈山区梧桐路学校居然成了烈山区校舍、办学条件都很落后的学校。以烈山中心学校为例,原来的新北小学、新南小学、宁山小学都搬迁到新建的凤凰学校。凤凰学校校园建设的美丽气派,教室按照标准化教室配备了班班通,窗户是更加现代的塑钢推拉窗,学生活动的操场也是塑胶的,远远望去,一所美丽的现代化校园映入眼帘;区内的榴园小学早就完成“美丽校园”达标验收工作了,还受到了时任省委副书记李锦斌的夸奖,成为烈山教育的一个金字招牌;洪庄小学也刚刚完成了搬迁,与全国文明村镇洪庄村一样声名远扬… …相反,烈山区梧桐路学校反而裹足不前了。
2018年8月17号到19号,淮北市普降罕见特大暴雨,梧桐路学校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校园内平均水深达70厘米,一楼办公室、教室洪水倒灌,水深达70厘米,学校的办公设施、物品、教师的办公桌等公物被浸泡,损毁情况严重。学校受灾以后,烈山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学校的新校园进程加快。我们的新校园位于新建好的梧桐路与创新大道交叉口北边,周边是新建的居民区,环境优雅。三栋四层的教学楼、办公楼巍然屹立,操场紧挨着梧桐路,铁栅栏围墙,看上去一点也不比淮北市城市小学差。2020年10月9日,在全校师生的欢声笑语中,烈山区梧桐路学校终于从老校区搬入新校区,并正式从“烈山区土型小学”改名为“烈山区梧桐路学校”!孩子们眉飞色舞,天真无邪的话语中,充满着对新校园的喜爱;老师们禁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忘时刻;家长也齐夸党的政策好,让乡村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学习了。
通过烈山区梧桐路学校的三次搬迁,我们可以看出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发展。正如烈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王振红所说:“建设“美丽校园”是推动美丽烈山建设、加快烈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的重要举措;“美丽校园”建设突显的是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从而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美丽心灵。”
梧桐路学校的全体老师在搬入新校区的第一次升旗仪式结束后,排着整齐的队列,大步走在学校的操场上,心潮澎湃,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心里树立了一个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教育宗旨,热爱学生,敬畏教育规律,创造更大的教育教学成绩,向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国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