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的评价让孩子更优秀

发布日期:2023-03-06 10:01 作者:王盼  来源:淮北市实验学校 阅读: 次 字体:   保护视力色:       

你能想象出如果用舞技来衡量球王贝利,而用球技去评价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话,他们的个人魅力会黯淡多少吗?

相信很多人对于钱钟书、俞敏洪这两个名字并不陌生。钱钟书是我国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可鲜为人知的是当年他入清华时数学是15分;很多有过留学梦想的人一定听过新东方,知道新东方的也一定熟悉俞敏洪,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前两次高考英语成绩只有33分和55分。你又是否知道,80后的文坛翘楚韩寒小小年纪,著作等身,但却因成绩单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而高中不能毕业;在舞台上神采飞扬、忘情投入的舟舟,儿时生活甚至不能自理。以上这几位,如果用我们中考、高考考试成绩这一把尺子衡量的话,我们的文坛和其他领域定然会黯然失色。由此我不禁想到,如果我们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过程中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定能量出个精彩纷呈,定能多出一批虽然成绩不优但仍然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如何才能多角度衡量学生,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努力接受他们的客观差异,评价时做到“扬长避短”。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都希望在群体中脱颖而出,但是,在考试中真正能够考出高分的,只有极少部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充分发达的学生。因此,我们想要真正因材施教,就必须有一个前提——搞清楚你的学生属于哪一块“材料”,明确这个问题之后,再去拟定“施教”方案。如果他是金子,就要想办法让他在任何环境里都要发光;如果是泥巴,就不要奢望把他炼成钢铁,要试着把他烧制成精美的瓦罐。在教书过程中,我们总会碰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酷爱文学,如痴如醉,但迫于所谓的就业前景,迫于父母的“淫威”,他们弃文从理。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他们也实在搞不清楚化学课上烧瓶烧水和她在家用电水壶烧水有什么区别,这些学生理科成绩自然惨不忍睹。然后他们就要悲哀的承受来自老师的指责,和家长的埋怨,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

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还要做到坚持多元评价,能从多个角度评价、观察、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所以我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非常重视。在执教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有些考试成绩极不理想的同学,读起书来却能引人入胜;有些同学虽不擅长朗诵,却写得一手好字,他们成了班级出板报的主力;当然还有一些同学以上两方面都不突出,但是人家的文章总是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对于这些学生,我会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他们,奖励他们,慢慢的,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变得自信起来,作为老师,我倍感欣慰。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个性差异,坚持多元评价呢?我认为既没有公式可循,也没有捷径可走,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和平等对待上。

提到“平等对待”这个话题,我不由得想起了爱因斯坦的故事:一天,爱因斯坦的一位粉丝,请他为自己写一封推荐信,并索要他的签名照片,爱因斯坦在满足他的要求后说:“你得答应也送我一张有你签名的照片,这样才公平。”就是这句话,就是这种平等的意识改变了这个人的一生,后来他发奋读书,成为一位名满物理学界的著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需要我们不仅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更要有平等宽容的情怀,用肉眼,更用心眼,关心成绩,更关心发展,关注今天,更关注未来。只有平等对待,用心关怀,才有可能发现学生身上易于被常人所忽略的闪光点,别人肯定了他们,他们才会更加肯定自己。

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且行且探索。在探索的路上,我会时刻警醒自己:我面对的是一群个性鲜明地主体,不是等待着被复制的模型,唯有尊重个性,平等对待,才能帮助他们活成一个个“自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我们也拥有这么多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