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与课后服务管理策略初探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生根,烈山区梧桐路学校跟所有学校一样面临着从办学理念到办学行为的大变革。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落实五育并举、办高质量的教育,让学生真正站立起来,重拾童年的快乐,同时又能够确保学生在学科知识、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不会受到影响,是我们思考与探索的重点。
一、为教师“赋能”,为教师“减负”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揭示了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关键因素。学校必须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师德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打造一支愿意干、有能力干、干的快乐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好“双减”工作。
1、思想上为教师“赋能”。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源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双减”政策的成败。为此,学校加大了对教师“双减”政策的解读和宣传,让教师在思想上真正领悟到“双减”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田大磊,业务副校长魏尊明先后6次召开“双减”工作推进会。包括政策解读、典型经验分享、讨论交流、专题培训等形式和内容,统一了全体教师的思想。
2、课堂教学上为教师 “赋能”。“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提质增效,教师要在40分钟内真正达成教学目标,不能“堤内损失堤外补,方法不多靠辛苦”。在一些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很随意,用“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来形容教学过程一点也不过分,学生自然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就去占用学生其他学科的时间去补,学生更加厌学,恶性循环。所以,学校要想办法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助力教师教学专业成长,赋予教师更高的教学能力和方法。①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2021年以来,学校搬进新校区,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每个班级都配备有智慧黑板,师生也配备了平板电脑。有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资源,还需要有会使用这些资源的教师。学校校本培训围绕教师信息技术2.0能力提升这一主题有序展开,通过请专家讲座、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引领,带动全体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知识,如“鸿合”系统的使用、ppt制作技巧、师生如何进行多媒体互动等,很具体。这样老师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接着学校举办了“一人一节优质课”、“课件制作大赛”、“微课大赛”等竞赛活动,让教师进一步熟练掌握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技能。一段时间下来,大部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得到快速提高,青年教师徐莉使用智慧黑板进行的“英语绘本”教学,效果很好,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魏尊明老师、秦冬梅老师录制的线上教学课“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均被安徽省电教馆审核通过后录用。②课题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科研促教研,教研促教学。学校通过课题研究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2018年学校申报了市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研究”,并以此为抓手,带领全校教师认真开展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的扎实研究,课题在2020年8月通过专家组验收顺利结题。两年来课题组共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8篇,课题组魏尊明、秦冬梅等人面向烈山区做课题研究成果的经验推广介绍,魏尊明、秦冬梅、朱玉等执教市级观摩课、区级观摩课多节,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实验班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烈山区小升初检测中名列前茅,受到了广泛关注。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对提高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减少教师无效、低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着非常好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保证“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得以提质增效的基础。
3、“双减”背景下为教师减负。自2021年秋季实行课后服务以来,学校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去,一方面教师要保质保量完成正常职责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课后服务又增加了教师的在校时间,工作量大幅增加。年龄大的教师身体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没有时间及时就医,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年轻教师子女上学需要照顾,压力很大,容易造成思想上的焦虑和不安。学校的各类培训、教研、防疫、安全等日常工作,都让教师有疲惫的感觉,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保障教师必要的休息时间。如:当天没有课后服务任务的老师可以在4:10分下班,当天有课后服务的教师,如果下午前两节没有课,可以在4:00前到校。50岁以下女教师和55岁以上男教师每月可享受半天照顾假,50岁以上女教师每月可享受1天照顾假。若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做课件、上研究课、准备赛课,准备文体活动、参加区级以上比赛、讲座报告等,可根据休息日工作时长申请调休用来调整状态。这些制度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大家工作的很开心、很快乐。
二、因应学生成长需求,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1、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形成家校共育
梧桐路学校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学校。学校所服务的范围包括土型社区、土楼社区、梧桐花园小区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是“大汶口文化”的遗址所在地。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最初多数学生家长对“双减”认识不足,比较排斥。但是“双减”背景下,更需要学校密切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减负合力。学校通过户外宣传栏、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国家“双减”政策、加强五项管理的各项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并成立了家委会,多策并举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也由最初的质疑、担心,转变为理解、支持。有的家长主动要求参与到学校的课后服务中来,如二年级学生董思晗的家长平时喜欢音乐,具有弹琴的特长,他找到学校校长田大磊,表达了自己参与课后服务的想法,家校育人联盟逐步形成。
2、做好课后服务“自助餐”
课后服务的内容设置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兴趣和课后服务的实效。学校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需求;二是由教师自主上报所擅长的艺术技能和体育特长。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讨论后,确立了“课后辅导+个性特长”的课后服务模式。即课后服务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个性化辅导,“确保学生校内学足学好”;第二部分是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特长社团,主要有合唱、诵读、书法、剪纸、舞蹈等艺术类的,也有小足球、乒乓球、花式跳绳、体能训练、少儿象棋、少儿围棋等体育类的。种类繁多的课后服务项目受到了学生热烈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兴趣。每到课后服务时间,学校的操场上、活动室、科学实验室、植物园都活跃着孩子们快乐的身影。参与课后服务的老师都有详细的课程表,学期开始需要制定切合教学实际的课后服务活动计划,老师们为了上好课后服务课,在工作之余还要对自己所教的项目自觉练习,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学校也为课后服务在配套设施上提供方便,购买了大量的乒乓球拍、足球、画笔、书法字帖等,建设了植物园、足球场、塑胶跑道、科学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项目,区内一流的活动设施,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经过调查统计,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100%,家长满意度为100%。
3、做好课后服务的评价和监督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放任自流,不去定期管理监督,它的实效性都会大打折扣。为此学校制定了课后服务监督考核方法,通过深入课后服务课堂查看、组织教师观摩每位教师的课后服务、学生调查问卷、家长满意度调查、考勤管理等形式,掌握每一位教师的课后服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每学期要撰写课后服务经验与反思,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